7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實施強制垃圾分類。一時間,“你是什么垃圾?”成了上海人見面的寒暄之語,“上海人民被垃圾分類逼瘋了”等文章刷爆朋友圈……而在遠離市區、以農村地區為主的上海市崇明區卻是另一道風景:居民把垃圾分類投放在家門口的垃圾桶里,早上村里的保潔員上門收集后運到村旁的垃圾箱房,鄉里的干、濕垃圾運輸車一日兩次來清運,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
早在2016年,崇明區就在橫沙鄉開展全域生活垃圾分類試點;2017年底,這個上海偏遠郊區已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截至目前,崇明區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已達100%,居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的達90%以上。
從村民的角度出發,讓“最困難的簡單工作”不再困難
破解生活垃圾處理難題,“源頭分類是最難的環節。”崇明區垃圾分類推進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坦言,分類處置、分類運輸等環節可以用制度來保證,但老百姓家中的事,只能依靠宣傳引導,逐步提高百姓自愿分類的意識。
在推行垃圾分類之初,崇明區根據村民的實際情況,研究出了一個“土辦法”:將村民家中的垃圾簡單分為“可爛”(濕垃圾)、“不可爛”(干垃圾),其中“不可爛”又分為能賣、不能賣。辦法簡單易懂,村民一目了然。
一旦村民們切身感受到垃圾分類帶來的美好生活,自然就會支持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走在港沿鎮魯玙村第7生產隊,只見家家窗明幾凈、戶戶干凈整潔,村里的硬化路上不見一片紙屑,房前屋后用籬笆圍了起來,里面種著瓜果蔬菜或各式花草,房屋的墻上繪著各種田園風光,村民還給自己的家園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一里鄰家。村民徐勇告訴記者:“變化是從推行垃圾分類開始的,垃圾分類后,垃圾少了、村莊變干凈了,每個人都很高興。居住在這樣的環境里,大家更愿意主動分類、維護好自己的家園。”
當然,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2016年,橫沙鄉準備在新春村附近建造一座濕垃圾中轉站,集中處理全鄉的濕垃圾。因擔心濕垃圾中剩飯剩菜、殘渣等產生難聞的氣味,新春村村民一直強烈反對修建中轉站。橫沙鄉多次與村民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村民的意見建議,據橫沙鄉市政市容環境事務所所長耿康喜介紹:“最后,市政市容環境事務所與村民簽訂協議,如果中轉站建成后垃圾處置的結果讓村民不滿意,中轉站就得搬走。”
針對村民擔心的廢水、廢氣等,中轉站專門配備了廢水、廢氣的處置設備。設備配齊后,市政市容環境事務所便邀請附近村民參觀,讓他們親眼看一看濕垃圾處置的整個過程。站里不僅沒有異味,甚至連蚊蠅都看不到。同時,委托上海環境院等專業機構定期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和跟蹤檢測,檢測結果及時向村民公布。由此,村民們徹底站在了支持的一邊。站在廢水處理設備一旁的小池塘邊,耿康喜說:“經過處理后的廢水多用來清洗街道和車輛,多余的水會排放到這個小池塘,池塘里養有金魚,從金魚的狀態就可以直觀地了解到廢水處理得好不好。你看這些金魚游得多歡快啊!”
推行垃圾分類,事關每一位村民的日常生活,如何讓村民從反對到支持、再從支持到積極參與?只要真正從村民的利益出發、讓村民切實有獲得感,再困難的事也會變得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