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走進秦嶺南麓的城固縣桔園鎮陳家灣村,滿山遍野的桔子樹映入眼簾,綠油油的桔枝上掛滿了紅彤彤的柑桔,遠看好像一個個小燈籠,漂亮極了。陳家灣村黨支部書記陳向前高興地向筆者介紹:“這是我們村的集體產業,除過這850畝的桔園,村上還有300畝荷塘、25個食用菌大棚,這些一年可以為村集體增收30多萬元”。
陳家灣村,這在2016年,還是一個負債60多萬元的貧困村、空殼村,這一切的變化,要從城固縣推行村集體經濟發展與村干部待遇報酬掛鉤機制說起。
讓資源變資產
“窮家難當”一直是制約農村發展的一個壁壘。
2018年,城固縣委在多方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舉措。任務明確了,但擺在村(社區)黨組織面前,首先是資金有缺口。
縣委堅持一村一策、多元發展的思路,指導各村(社區)從盤活原有資源資產入手,大力推進“三變”改革,對閑置場地、固定資產、集體土地、山林等資源,通過發包、入股、出租等方式,收取租金、管理費、入股分紅等,獲得集體收入原始資本。
同時,出臺了《城固縣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加大財政和項目建設支持力度,為101個貧困村扶貧互助合作社每村注入啟動資金20萬元,為131個非貧困村每村注入10萬元,為35個扶持壯大集體經濟示范村每村注入50萬元,并把發展村集體經濟納入脫貧攻堅、美麗鄉村、“一事一議”等項目建設范疇,優先安排村經濟合作社承擔項目建設,幫助化解資金瓶頸。
原公鎮垣山社區積極爭取項目扶持,建成打蠟廠、烘干廠和氣調庫,對外發包,社區集體每年收取租金40多萬元,幫助80多名剩余勞動力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讓專業人干專業事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村(社區)干部素能,尤其經營管理水平至關重要。
該縣堅持培育一支政治素質好、致富帶富能力強的村(社區)“兩委”干部目標,大力推行黨組織書記致富引領和無職黨員創業幫扶工程,引導有能力、有條件的村干部和黨員創辦經濟實體,率先發展致富。
全面推行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一肩挑”,實行村黨組織提名推薦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村黨組織書記和成員兼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制度,全縣147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220名黨組織成員兼任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切實增強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的領導。
發展村集體經濟,需要專業人來辦專業事。對此,縣委組織部、縣農業農村局牽頭,組織鎮村干部赴南通、成都、蘇州等地學習,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推行資產經營型、物業租賃型、旅游開發型、股份合作型、服務創收型、產業帶動型、區域輻射型、互聯網+8種發展村集體經濟工作模式,幫助各村因地制宜,自主選擇發展集體經濟路徑。近三年,城固縣共培育黨員致富標兵709人、黨員示范戶615戶、黨員產業示范園(基地)231個,286名產業大戶、致富能手進入村“兩委”班子,發揮能人效應,帶領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二里鎮黃崗村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成立金沙灘旅游股份合作社,吸納156戶貧困戶入股、就業,發展旅游壯大集體經濟,2019年實現旅游收入2122.5萬元,集體增收22萬元。
讓制度管長遠激活力
發展村集體經濟投資多、風險大、村干部不同程度有思想顧慮。為充分調動全縣村(社區)干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縣委創新推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與干部獎勵報酬掛鉤機制,并于2019年印發了《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與干部獎勵報酬掛鉤暫行辦法》。
《辦法》規定,村(社區)集體經濟有穩定收入,且年集體經濟經營性純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能有效化解債務的,每年按不超過10%的比例,且總額不超過10萬元的標準,提取村(社區)干部報酬獎勵金,獎勵金優先用于村(社區)干部購買養老保險補貼,剩余部分發放到人。
村集體經濟與干部獎勵報酬掛鉤機制的推行,進一步激發了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積極性。目前,該縣272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益累計達到5100余萬元,近七成的村(社區)集體經濟積累超過10萬元。
城固縣委組織部負責日常工作的副部長賴祥龍介紹:“2019年,全縣62個村累計核發集體經濟獎勵報酬98.2萬元,364名村組干部按貢獻大小最高獲7200元、最低1100元不等的獎勵,有效激發了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