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已入秋,暑氣未消。走在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翟店鎮西天貢村村南,一排排整齊的蔬菜大棚映入眼簾,從遠處看,頗有氣勢。大棚內各類蔬菜長勢喜人,種植戶正忙著進行采摘,大棚外,一筐筐鮮紅的西紅柿正被搬運上車。
西天貢村地處翟店鎮西南,全村1580人,耕地面積3100畝。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是玉米種植和外出務工,1992年,為趟出一條增加村民收入的新路子,村里的黨員和支村兩委干部在支部書記申晚恩的帶領下開始種植大棚蔬菜。幾個月后,20余架日光溫室大棚拔地而起,當時大多數農戶種菜都采用的是露天種植,而大棚種植具有蟲害少、產量高,且受氣候影響小等優勢,第二年就吸引了不少村民和周邊菜農效仿,村里大棚種植面積一下子達到了40架,真正起到了黨員帶頭,激發動力的作用。
大棚蔬菜種植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怎樣從“小”到“大”逐漸提上了西天貢村黨支部的議程。1996年,在村支部的領導下,西天貢村成立了天宮蔬菜經濟合作社,蔬菜基地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擴建,2002年又進行了第二次擴建。多年來,潞城區委、區政府和翟店鎮黨委、政府也在資金獎補、設施配套、種植技術等方面給予西天貢村蔬菜種植基地大力支持。目前,西天貢村蔬菜基地規模達到了750畝共225架大棚,年產值450萬元,產品銷往長治市區、潞城、長北和長鋼等地區,已經成為潞城地區規模最大的設施蔬菜基地。
設施蔬菜的發展,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以前收入主要靠種玉米、打零工,收入有限,而且不穩定,自從開始種植大棚蔬菜,家里的收入就年年增加,現在一個大棚平均年收入能超過2萬元,家里連小氣車都買上了。”種植戶宋耀邦高興地說。“以前打工得跑到外地,離家遠,老人孩子都照顧不到,現在守在家門口就能有收入,這讓我感覺很滿足,我還計劃擴大種植規模,到時候再雇人種植。”種植戶申何斌指著自家大棚,信心滿滿。
蔬菜大棚從“無”到“有”再從“小”到“大”,解決了村民的飯碗問題,但只有實現從“大”到“精”,才能使群眾的飯碗端的牢。“蔬菜種植雖然不是高精尖技術,但相關的種植技術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為了保持競爭力,哪里有新品種、哪里就有新技術,我們都要派專人去學習。多年來,區、鎮等各級領導大力支持我們的發展,多次派人到我們基地進行技術指導,我們的種植技術取得了不斷的進步、產品品質和競爭力也在不斷提高。”西天貢村黨支部書記申良旗如是說。
天宮蔬菜經濟合作社負責人表示,未來基地的蔬菜種植將更加注重產品品質維護,豐富產品品種,多角度滿足消費者需要。同時,積極搭上互聯網便車,利用微信朋友圈、網絡直播等工具,擴寬產品銷售渠道,并積極加強與潞盈農業等組織的合作,實現蔬菜配送、精準營銷推廣。
蔬菜大棚里的西紅柿已經紅遍,忙著采摘的種植戶心里格外甜,相信未來村民的生活會像這熟透了的西紅柿,紅紅火火幸福綿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