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臺縣龍溪鄉地處浙東中部,境內八山一水一分田,全鄉最遠的村離縣城有2個小時的車程,村民收入微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偏遠落后山鄉。
2018年2月,我調任龍溪鄉黨委書記。在下村調研過程中,我發現龍溪水清山翠生態優,是“和合文化”發源地,有“寒山文化尋根地、葉氏根脈研究地、龍圖騰信仰地、休閑養生圣地”之美譽,村民土灶燒飯,以牛耕田……鄉土氣息十分濃厚。
我想,龍溪的路子完全可以這樣走:以環境為看點,以鄉土文化為依托,以旅游促發展。
圖前右為施琛國
牛欄、豬槽成了好風景
鄉土文化憑什么復興?我的行動:整改+設計。
首先鄉村環境必須改。一到夏天蚊蟲滿天飛,水溝臭氣沖天,臨時用房亂搭亂建……這些問題不改鄉村美不起來。
為了改變舊狀,我與設計單位對接,查閱村歷史文化典籍,與鄉賢、村民代表、黨員干部召開多次座談會,確定了“和合之鄉,美麗龍溪”的大主題,并以小城鎮綜合整治工作為契機,編制了《龍溪鄉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確定了23個重點整治項目,其中包括環境衛生整治類4個、城鎮秩序整治類3個、鄉土文化節點再造類16個。
在小城鎮環境整治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的理念,如將牛欄打造成書吧,將老祠堂改成葉氏文化尋根展示廳,將200余個豬槽和花草搭配在一起打造風景線。
經過100多天的努力,全鄉共拆除破舊和違章建筑89間、清理露天糞坑98處,建成五義講堂、和合公園等鄉土文化節點15個。
2018年10月,全鄉順利通過省小城鎮綜合整治驗收工作,并成為臺州市示范樣板區。
圖為鄉土研學基地打造的“小小農夫”課堂
土灶燒“火”了知名度
游客憑什么走進來?我的定位:瞄準城里孩子,做好鄉土研學基地。
整個浙江都在搞鄉村旅游,怎么才能彰顯特色、做出亮點?我將主要消費對象定位為中小學生,針對城里孩子對鄉土文化認知不足的實際,致力打造睡農房、吃土灶飯、學農耕知識、領種瓜果蔬菜的中小學鄉土研學基地。
發展研學基地要引入社會資本,鄉政府要做的就是建好基礎設施配套。
在2018年8月15日寒巖村與始豐源村的主題黨日上,我要求兩村黨員干部立下“軍令狀”,必須在一個月內完成100余畝的閑置土地流轉,用于打造瓜果蔬菜領種基地,修建20個土灶用于做農家飯,修繕500余平方的集體房屋用作農耕文化學習課堂。
經過2周的努力,村干部兌現了“軍令狀”。接下來又完成了村內道路“白改黑”(水泥路改成柏油路),村集體辦公樓整改修復,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廁所修建和相關景觀節點的打造。
2018年12月2日,浙江華頂國際旅行社與鄉里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投資700余萬合力共造中小學研學基地。
合作以來,龍溪的知名度被土灶越燒越“火”,已推出小小農夫、農耕親子樂園、研學體驗等旅游線路10余條,吸引游客10萬余人。
現在一說到龍溪,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燒土灶飯,搗麻糍、吃農家菜。
圖為龍溪鄉的農耕風光
品牌讓農產品“香”起來
農產品怎么賣出去?我的思路:打造品牌很重要。
龍溪有黃水村的土豬、竹筍,寒巖村的蓮子,天柱村的“太陽米”,寒山的小香薯等,但價格便宜,銷路一般,缺的就是一個好品牌。
為了整合全鄉的農副產品,我邀請了縣農業局相關領導與鄉農產品種養殖大戶,于2018年9月21日召開了龍溪鄉農產聯座談會,經過大家一致商討,決定打造龍溪“香”系列農副產品品牌。
品牌有了,接下來就是銷路問題。為此,我制定了“雙線擴銷”的銷售辦法,線下鄉農產聯共同籌資開設龍溪“香”農產品展銷實體店,線上將龍溪“香”產品進駐淘寶進行網上銷售。為龍溪“香”品牌吆喝也成了我微信朋友圈的高頻內容。
據統計2018年龍溪“香”產品銷售額高達2000余萬,其中香豬一項銷售額就達到1300余萬。
經過一年多的鄉土打造,龍溪鄉的環境好了,知名度高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2018年還被評為臺州市鄉村振興示范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