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村內謀劃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黃水新村建設等項目27個,完成了所有項目開工,其中大會堂改造提升、后山崗茶園等10余個項目進度已超50%……”在天臺縣龍溪片區黨建聯盟的“擂臺賽”上,黃水村支部書記葉再討正在匯報村內半年工作。
2018年3月,龍溪鄉按照片區化組團發展模式,以黃水村為龍頭,沿始豐溪沿線連軸發展,整合寒山村、始豐源村、寒巖村4村連線組成“寒山片區”。并組建“寒山片區黨建聯盟”,開展“一周一對比、一月一排名、一季一擂主”的“擂臺賽”,通過抓黨建,聚人才、興產業,引領鄉村振興不斷向縱深發展。
黨建引領,凝聚發展“五指合力”
“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建引領。”龍溪鄉黨委書記施琛國介紹說,行政村規模調整后,該鄉現有7個行政村48個自然村。村莊規模小、資源分散,常年各自為戰,導致發展優勢不明顯。為突破發展瓶頸,該鄉按照“區域共建、義工共做、項目共謀”的片區化組團發展模式,組建“寒山片區”黨建聯盟,串聯成一個發展整體,推進片區內的村組織聯建、產業聯姻、人才聯動、文化聯培、生態聯育,推動實現鄉村振興板塊。
“寒山片區”黨建聯盟改變了原來單打獨斗局面,統籌村莊資源,鄉黨委還出臺《龍溪鄉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規劃》,對片區進行整體規劃、統一開發,打造集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紅色教育、書畫寫生于一體的綜合體。
通過資源整合,原本鄉村旅游發展還不錯的寒巖村、始豐源村,疫情期間,逆行而上,游客平均量每天100人左右。新開了龍溪雅苑、源來民宿等3家高端民宿,現有餐位1200人,床位140人。并輻射相鄰的幾個村,利用研學的基地、營地,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謀化發展。黃水村結合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依托龍潭幽谷,打造了影視文化基地和書畫寫生基地,引當代著名山水畫家王悲秋、《奪命狙擊2》及《神墓》劇組等前來取景寫生。寒山村借力里石門水庫,總結提煉了“里石門建庫精神”,發展“紅色旅游”。
人才支撐,煥發振興“動力引擎”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該鄉突出人才第一資源,打好引、育、管、用“組合拳”,努力打造一支涵蓋年輕機關干部、第一書記、農村指導員、科技特派員、返鄉大學生等人才隊伍,激活鄉土人才“動力引擎”。
蔣建敏是龍溪鄉始豐源村村民,一直在杭州莫干山經營高端民宿。龍溪鄉緊緊抓住這一人才資源,多次上門動員其回鄉創業,于是他回家投資創辦了熙望農場,大力發展采摘游。今年,農場30余畝覆盆子、藍莓,實現銷售收入50余萬元。
為吸引人才聚集龍溪,鄉黨委創新開展“人才專員”,按照“一項目”“一專員”“一聯盟”和“五基地”的“3+5”模式創新人才工作機制。通過人才信息庫和鄉賢紅人館構建人才網絡,并吸納各類人才、單位、協會等成立人才聯盟;打造人才實踐、教育培訓、創業指導、交流合作和就業孵化基地,吸引人才聚集龍溪。
“人才是撬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支點?!编l組織委員李奔說到,黨建聯盟通過搭建“人才資源庫”,吸納縣省市農指員、金融職業技術學院、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等116位人才“引擎”,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服務。
如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授黎賢強已在黃水村蹲點指導近2年,不僅為村里提供黃茶種植、香榧魚苗等技術支持,更為村里引進扶貧資金100余萬。
村企聯建,同心同步奔小康
該鄉按照產業需求、利益鏈接原則,發揮黨建聯盟集聚作用,引進企業同村結對共建。借助企業力量,盤活本土資源,豐富發展業態,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2018年,該鄉與臺州地接冠軍華頂國際旅行社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其選址始豐源村、寒巖村,投資2000余萬元,大力發展研學旅行,成功打造了省首批“鄉村旅游示范基地”--和合研學營地,省級研學基地、市第二批療休養基地--寒巖多彩田園研學基地。
“聯盟以來,最大的感受是戰斗力強了,從之前‘單兵作戰’到現在‘抱團發展’,項目、資金更集聚。游客進來了,村里閑置的房屋、田地,群眾家里的蔬果成了‘香餑餑’”。始豐源村支部書記蔣青海說到。今年始豐源村“矛盾村如今大變樣”的做法,登上了《人民日報》。
為實現全民奔小康,今年在始豐源村試點,按照“公司+市場+農戶”模式,成立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村資產資源統一規劃、管理和發包,村民以“現金入股”“土地入股”方式參與,并無償將5%收益給低收入農戶,促進村集體和群眾共增收。
“現在我也算過上‘白領’生活了,每月有固定工資可以拿,不愁了”。黃水村葉大爺看著卡里打進來的第一筆工資,開心的說到。黃水村按照始豐源模式,開設“后山崗茶園”項目,無償將20%股份分配給村內43戶低收入農戶,并邀請葉大爺這樣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參與管理,增加他們的收入。
另一方面,依托縣全域大農場建設,鄉農業產業聯合聯合華頂等企業,建設“天臺大農場龍溪分館”“寒山作坊”等聯盟農產品展示展銷體驗中心,以“認種認養認租”“市場化代銷”“私人訂制”等模式,加快黃茶、楊梅、蜜梨、香榧、香魚等農產品品牌體系建設,和農產品“伴手禮”開發、培育產業優勢。并以“上門收購”“定銷定購”模式,引領山上各村將農產品用于游客接待和原生態旅游產品,提升附加值。
2019年,全鄉7個行政村全面完成消薄任務,集體經濟總收入10萬元且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4個新村中有3個經營性收入達到8萬元以上,完成率達到150%,消薄工作排名全縣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