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事,我們年輕人更該多出力。”1月22日,永康市西溪鎮上馬村百念秤的呂紅武說,百念秤與上馬、上蔣“抱團”成立了新的上馬村,村名變了,但該有的擔當不能變,“只要村里有需要,我義不容辭、有呼必應。”
今年34歲的呂紅武開了一家門配件產品的店,平常也住在城區,過去很少回村里,這兩年回去的頻率明顯高了不少。“表現不錯,特別是他本身學的是園林設計專業,在美麗宜居示范帶建設及其他工作開展過程中發揮了不少作用。”西溪鎮組織員稱,呂紅武是該鎮“五四”黨支部成立后的首名入黨培養對象,已順利通過各個考察環節,成為入黨積極分子,但他早就以一名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了。
“五四”黨支部是永康市深化黨建帶團建的一項探索創新——打破按行政村設立黨組織的傳統模式,以青年為主體創新設立“五四”黨支部,深化黨建帶團建,實施“五四”黨支部推優入黨制度,建立主動式發展優秀青年入黨培養鏈。
“五四”黨支部充分發揮團委廣泛聯系青年的優勢,深入基層特別是多年未發展黨員村、黨員隊伍年齡老化問題突出村,全面摸排青年情況,并引導優秀青年直接向“五四”黨支部提出入黨申請。該項工作自2017年在西溪鎮試點啟動以來,去年永康市在各鎮街區推開,截至目前,已經實現了16個鎮街區“五四”黨支部的全覆蓋。部分鎮街區還將未建立黨組織的非公企業等對象納入排摸范疇,不斷拓寬優秀青年入黨渠道。
永康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雖然“五四”黨支部重點強化發展黨員的職能,但嚴把程序關口同樣是條基本準則。在考察上,接收入黨申請書后,“五四”黨支部就會組建考察組,直接深入入黨申請人工作生活一線,采取個別談話、入戶走訪等形式向黨員、群眾全面客觀地了解考察對象的具體情況,并通過多方聯審全面印證、支部審查校準糾偏,讓黨員發展“既嚴又實”。一年多來,永康市共篩除各類不符合條件人員18人。在教育上,結合“三會一課”制度、農村主題黨日等活動,有針對性地對考察對象開展黨章黨規、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學習教育,為優秀青年入黨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在管理上,參照后備干部培養機制對考察對象進行壓擔培養,通過干部傳幫帶的方式,給考察對象排任務、講方法、傳經驗,讓其在農村一線“摔打歷練”,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提升處理各類基層問題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考察培養過程,發展對象參加主題黨日活動和參與中心工作情況都將由培養聯系人會同聯村干部定期登記填寫在發展對象表現情況公開表上,全程公開記錄,量化表現積分,最終按照發展黨員積分制要求進行積分匯總和結果審定,對于年度得分低于80分的發展對象,不能接收為預備黨員或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