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會澤縣搬遷群眾在產業扶貧基地采收蔬菜。 新華社發
云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新營盤鄉毛菇坪村三鍋莊安置點。
11月13日,云南省政府宣布,鎮雄縣、會澤縣、屏邊縣等9個貧困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85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現行標準下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云南是全國貧困縣和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省份,各級黨委政府緊緊牽住黨建這個“牛鼻子”,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著力提高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組織化程度,解決了困擾云南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
打造產業組織化“升級版”——
一樣的地不一樣的產出
【成效】
2016年至2018年,云南省財政每年投入4.5億元,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9年起,中央和省級財政每年投入5億元,用5年時間支持5000個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省有經營性收入的村從2014年的6218個增加到11564個,占比從46%提高到84.8%,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2195個,占16.1%,培育2.85萬個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有效利益聯結,其中:帶貧企業4906個、帶貧合作社1.72萬個、帶貧家庭農場等其他主體6431個,帶動貧困戶168.03萬戶,基本實現有產業發展條件和主體帶動意愿的貧困戶都有1個以上新型經營主體帶動。
【理念】
李小三(云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發展產業是實現穩定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沒有產業支撐,群眾就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就不可能實現脫貧。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將貧困群眾組織起來“抱團發展”;要發揮集體經濟組織的帶動作用,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通過統一集中經營,增加群眾的資產性收入;要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黨組織+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等產業模式,圍繞市場需求、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產業,做到縣有主導產業、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門路,實現貧困村產業全覆蓋;要通過資金整合、先建后補、以獎代補、吸引工商資本下鄉等方式,支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著力解決村級組織無錢辦事問題。
【案例】
曲靖市馬龍區屬于高原丘陵地帶。從馬龍驅車西南方向約40公里便是馬鳴鄉新樓房村。新樓房村是區里“集中資源、集體經營、集約發展”的試點村。副區長阮江紅介紹,針對農業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與貧困群眾利益聯結不緊等問題,2019年7月成立了新樓房扶貧開發投資公司,采取土地集中入股、集體統一經營模式,下設烤煙、玉米制種、蔬菜3個合作社和30個生產組,把分散的力量擰成一股繩。根據市場需求,今年村里種蔬菜6000畝、烤煙2500畝、玉米1000畝、羊肚菌50畝,累計吸納勞動力400多人。同時還與建筑公司聯手組建建筑隊,吸納勞動力100人,預計實現務工收入200萬元。
蔬菜是會澤縣的重點產業,有150萬畝的蔬菜基地,但因鄉鎮各自為營,形成不了核心競爭力。今年初,縣里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貧困戶”的發展思路,成立了扶貧開發投資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注入運營資金,通過流轉土地,上馬產業園、產業基地、冷鏈物流園等,并建立公司、村集體和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群眾持續增收。會澤縣委書記譚力華說,要想產業扶貧可持續,必須提升組織化程度。該縣將在23個鄉鎮(街道)成立分公司,372個村(社區)成立扶貧專業合作社,實現產業扶貧平臺全覆蓋。
打造就業組織化“升級版”——
一人就業全家刨掉“窮根”
【成效】
云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為1515.5萬人,轉移就業率達70.2%;得益于就業加持,全省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達10771元。
【理念】
李勇毅(云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家有良田萬畝,不如一技在身”。通過加大勞動技能培訓力度,發揮職業學校、實訓基地、扶貧車間、鄉鎮黨校等優勢,確保每個有勞動能力的適齡貧困人口開展1次以上技能培訓,每個有適齡勞動人口的貧困家庭至少有1名技能勞動者就業,從而為貧困家庭精準找崗、引崗、送崗,到戶到人。同時,依托各級就業服務中心和外出務工人員集中地,加強流動黨員管理,做好外出務工人員信息溝通、跟蹤維權、困難幫扶等服務保障。
【案例】
“快來看,我們家上了中央電視臺啦!”寧蒗縣新營盤鄉毛菇坪村村民加日阿牛在剛搬進的新房里招呼著昔日的鄰居。他家6口人,過去一直生活在海拔2500米的高寒山區,2019年搬到現在的房子里。憑借轉移就業政策的東風,她和丈夫參加了安置點組織的技能培訓,加入毛菇坪高原蘋果專業合作社,連續3年享受分紅25000元。“現在我們還在縣城打工,每個月收入7000元左右”,加日阿牛自豪地說。寧蒗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陳光富介紹,全縣總人口28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47907人,到2020年10月轉移就業31404人,占比近七成,基本實現了 “輸出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同樣的,大關縣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打通招聘、轉移、培訓、幫扶全鏈條,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昭通立時電子有限公司入駐,建成集手機配件、數碼產品于一體的就業扶貧車間,吸納500人左右就近就業,人均年務工收入3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了“樓上安心生活,樓下安全生產”。扶貧車間進社區、產業基地進鄉村,助力貧困群眾“刨窮根”。
打造易地搬遷組織化“升級版”——
搬遷“后半篇文章”出新出彩
【成效】
“十三五”期間,云南省有序搬遷150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9.6117萬人。共建成集中安置區2832個、安置房24.46萬套。在易地扶貧安置點組建黨組織1359個,下撥省管黨費5000余萬元,用于黨組織活動補助。
【理念】
業光遠(云南省委組織部組織二處處長):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根本舉措。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里的貧困群眾來到城鎮,從農民變成市民,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需要有一個適應和融入的過程,需要強化思想引導和教育引導。要發揮駐村干部和村組干部作用,扎實做好搬遷群眾工作;要加強黨組織對群眾自治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的領導,延伸黨組織工作“手臂”,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引導群眾移風易俗。通過上下合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案例】
寧蒗拿出縣城最好的335畝地,分三期建成3個集中安置小區,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2808戶12177人,成為云南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大亮點。搬遷戶羅志日4口之家,就住上了80平米3室一廳一廚一衛的安居房。羅志日的妻子介紹,以前的村子離安置點30多公里,交通不便,孩子上學困難,種一點花椒也賣不出去。現在好了,兩口子就近打工一年收入超過3萬元,孩子的學校與家一路之隔,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寧蒗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賀天碩說,寧蒗與江蘇省海安市建立合作關系32年,邀請了20名海安教師到縣民族中學任教,成立了由50名優秀學生組成的“海安班”,帶動全縣基礎教育實現質的飛躍。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個巴尼小鎮,是該州首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017年國慶節,山上金滿村首批40戶村民搬遷入住。52歲的米四東從山上搬下來快3年了,他用樸實的話語說出了搬遷前后的變化, “過去在山上就盼著能吃上大米飯,如今天天吃米飯,倒又想喝包谷稀飯了。”
“‘兩不愁三保障’早就實現了,我們眼下盤算的,是統籌好生態和經濟兩本賬。”洛本卓鄉宣傳委員兼金滿村黨總支書記麻繼成介紹,等客棧、農家樂、步行街都建好了,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就有了更堅實的基礎,“鄉親們的好日子在后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