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獲的季節,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西山鎮聯合村精品果園掛滿了紅彤彤的果實,像一串串喜慶的小燈籠,吸引著來自各方的游客。
可在2016年之前,這番景象是想都不敢想的。72歲的鐘明俊老人說,“外村的姑娘都不愿嫁過來,很多村民組十室九鰥……”再加上青壯勞動力大量外流,人心渙散,村黨支部貼著“軟弱渙散”標簽。
變化始于劉世英2016年被推選為聯合村黨支部書記。劉世英是土生土長的聯合村人,上任前全家都在息烽縣城發展,她做皮具生意,丈夫做裝修生意。2016年的一天,劉世英突然接到駐村第一書記的電話:“村里發展需要人,你回村帶著鄉親們一起干吧!”考慮到家人都在息烽,劉世英想也沒想就拒絕了。與此同時,丈夫也給她算了一筆賬,“我們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就能賺你一個月工資,你回村出力又不討好,圖啥呢?”
可是,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劉世英總是不自覺想起聯合村的情況:全都是泥巴路,車子進村要用石頭墊路;電力嚴重不足,各家煮飯要錯峰;沒有網絡,后輩們不愿回村探親……每每想到這些,劉世英心酸不已,她對丈夫說:“人活一世,還是要有點情懷,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最終,割舍不下的鄉愁,讓劉世英毅然決然回村做起“當家人”。
劉世英(左二)向村民宣傳政策
起初,聯合村百姓不知道劉世英內心的糾結與掙扎,私下議論說,“她全家都在縣城,生意做得也不小,能在村里安心工作嗎?”這些質疑聲傳到劉世英耳中,她沒有著急解釋,只在一次黨員大會上表態,“既然回來了,就不會耽誤大家的發展,請相信我!”
面對聯合村“出門兩腿泥”的現實,劉世英意識到,“聯合村貧窮是因為閉塞,如果不把路、電、網搞好,產業是做不起來的,貧困落后這個‘緊箍咒’就還得戴下去?!眲⑹烙Q定迎難而上,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修起了組組通公路,完善了電力和通訊設施,完成了“小康路”“小康電”“小康水”三大工程,打通了聯合村與九莊鎮、石硐鎮、青山苗族鄉的便捷通道,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變。
基礎設施解決了,劉世英開始籌劃產業發展。2017年4月,劉世英帶領村“兩委”到遵義考察養兔產業,并與一家合作社達成協議?!昂献魃绯兄Z提供兔種,并以8元/斤的保底價回收商品兔?!眲⑹烙⒄f,因為縣里其他村也有人養過兔子,但多以失敗告終,讓村民有了很多顧慮。
村民不敢嘗試,村“兩委”就帶頭養,第一批引進300多只兔種。由于缺乏疾病防治常識,兔子每天都會死5到10只,技術人員也沒招。劉世英說,兔子頻繁死亡,不僅造成了經濟損失,更主要的是打擊了養殖戶的積極性。
“大家心里剛燃起的一團小火苗,不能就這樣給澆滅了?!眲⑹烙淖窳x請來“兔醫生”蔣家國駐村指導一個月,病因很快找到并得以根治。為了肉兔產業長遠發展,劉世英采用技術入股的方式勸說蔣家國留下來,第二年養兔年銷售額18萬元。
劉世英還積極引進其他經營主體,走家串戶協調土地流轉,最終在全村發展脆紅李1500畝,建設精品水果示范園500畝,曾經的苞谷地變成了精品水果基地。曾經封閉的鄉村變成了采摘樂園。
產業發展起來了,群眾得到實惠。村民黃連書說,“現在路修通了,水果運出去了,客人進來了,村干部的想法我們都支持!”鄉親們也打心底里接納了劉世英,“在村里沒有人叫我書記,都叫我三妹,把我當成自家人!”劉世英高興地說。
聯合村的面貌正在一天天發生變化,人均收入由6000元增長到14000元以上,貧困戶人均收入穩定在8000元以上。今年7月,劉世英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