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南縣南陽社區輔警在采集村民指紋信息。
在湖南益陽市,有一個被稱為基層黨建的“一號工程”——推進基層公共服務全覆蓋。
為解決基層群眾的所需、所難、所盼,2020年益陽市致力于打造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升級版,讓“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惠及千家萬戶。
基層干部放開手腳做“分內事”
益陽市推行“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是從“摘牌”開始的。
始于2020年4月的村(社區)掛牌清理整治行動,全市大刀闊斧地清理各類掛牌、標識、展板18565塊,整合規范9296塊。“我們縣就摘了上千塊牌子。”安化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遠勝說,“以前村里牌子多工作雜,開會檢查也多,基層干部不堪重負,很難有時間思考發展問題,更談不上優化提升服務。”桃江縣修山鎮三官橋村黨總支書記劉枝南稱贊,“對‘牌子’大掃除過后,陪同檢查、迎接考核的時間少了,可以放開手腳做好自己的‘分內事’了。”
“牌子摘了,相關單位的支持力度會不會削弱呢?”起初不少基層干部是有顧慮的。但半年多下來,他們吃了顆“定心丸”。桃江縣修山鎮花橋港村黨總支書記吳智毅說,不僅沒有減服務、減經費,投入反而增加了,群眾常辦、急辦、必辦的事項,全部整合到便民服務大廳,群眾再也不用抱著資料到處跑了。“我們村的一位村民辦理就業失業證,在窗口很快就辦好了。”
線上線下“兩個平臺”同向發力
“以前辦理生育證,村里鎮上要來回好幾趟,拖幾天是常事。現在只要把資料交到村里,就可以直接拿證了!”說起辦事的變化,益陽市赫山區滄水鋪鎮金山村村民老王連聲叫好。
2020年,益陽市共下放了63項高頻服務事項到村(社區),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將公安、人社、醫保、民政等部門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16個服務事項全部入駐92個鄉鎮(街道)黨群和政務服務中心,實現集中辦理。市縣財政安排“一門式”工作經費6000多萬元,確保工作有效推進。
為讓老百姓進一扇門、辦所有事,益陽市在完善所有村(社區)配套設施、辦公設備的同時,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綜治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等15類功能場所,整合進村(社區)綜合服務平臺。桃江縣浮邱山鄉黨委書記夏薇介紹,小到出具證明、咨詢業務,大到農村宅基地審批等業務都可以到鄉黨群和政務服務大廳辦理,實現了村級受理、鄉鎮審批、村級拿證。
在整合優化線下平臺的同時,益陽還著力推動網絡綜合平臺建設,通過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便民服務網絡,將市域內與群眾關系密切的17個部門20個系統全部集成到“益村”平臺,“一網通辦”“跨域通辦”,成為群眾網上辦事的“快車道”。目前,益陽政務服務APP可辦事項已達到1088項。
服務下沉延伸打造村級“CBD”
“以前快遞只發到鄉鎮,村民寄東西和收快遞都要去鎮上。”夏薇說,“現在不一樣了,打一個電話就有投遞員上門收件,取包裹走幾步路到村民服務中心。”益陽市積極推動郵政物流快遞、金融服務進村部,打造村級“CBD”。
2020年初,益陽郵政、益陽電信與快遞企業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吹響了推動快遞服務進村、完善城鄉物流快遞配送網絡的集結號。目前,順豐、四通一達等多家快遞公司投資1600萬元進駐村級商務中心,郵政物流快件下行總數達到240萬件,上行總數達到8萬件。
“自從快遞點設到了村子里,我家農場的雞蛋、土雞、糍粑一年四季供不應求,在北京、深圳的桃江人可以經常吃到家鄉美味了。”桃江縣大栗港鎮米兒農場工作人員郭美華介紹,“我們還幫村里的困難群眾找到買家,把泥鰍、雞蛋、土豬肉等特產賣出去。”
益陽農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長沙銀行等多家銀行投資4000萬元,推動金融服務進駐村級商務中心,2020年益陽市村級金融服務交易次數達145.7萬次,累計交易金額6.12億元。這兩天,安化縣龍塘鄉紅星村村民老黃很開心,他期待已久的助農貸款批下來了,養豬場終于可以開建了,“以前申請助農貸款要去鎮上銀行,我文化水平低,去了幾次都沒辦成。現在村里有了銀行服務點,代辦員手把手教我,很方便。”
益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兩新工委書記彭偉才介紹,推動“一門式”服務以來,各縣(市、區)還自主推出了“網格紅管家”“民情格子鋪”“家政微服務”“專職幫帶辦”等服務。村級綜合服務平臺開展的直播帶貨,進一步拓展了農產品上行和消費品下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