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養羊,我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52歲的村民阿依古麗·艾散患高興地說。
新疆英吉沙縣色提力鄉諾貝希比納木村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85戶1315人,是自治區深度貧困村。自治區黨委辦公廳駐村工作隊,探索出一條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的特色之路。
當地村民有飼養肉牛的傳統,但由于飼養方式陳舊,技術和管理水平低,收益不盡如人意。工作隊員在走訪時發現,村里的養殖大戶薩塔爾·圖爾蓀,養殖牛羊的產量、品質遠遠高于其他村民。工作隊便發展他為致富帶頭人,指導他創辦了3個養殖合作社。
然而,一頭牛犢要花幾千元,算上養殖成本,從小養到大,至少需要投入萬余元。對貧困戶來說,這不是一個小數目。讓貧困戶自掏腰包不現實。于是工作隊爭取到一筆資金,規定貧困戶借貸5.78萬元以內可以免息,鼓勵每戶購買2到3頭牛犢,交給合作社集中托養,育肥后統一銷售。賣牛所得按農戶70%、合作社30%的比例分成。村民麥麥提艾力·亞庫普去年買了2頭牛犢送到合作社托養。“飼草料不用買,銷路也不用擔心,獲得分紅4000元。”麥麥提艾力高興地說。
類似的養殖模式也復制在羊產業發展上。工作隊隊長高立山看到一則新聞深受啟發,萌生了“借羊還羊”的想法。
具體來說,就是村里成立養羊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購買能繁母羊,農戶可以把羊“借”回家喂養,母羊在農戶家里下了崽,新生的羊羔歸農戶所有,母羊還給合作社。為防止羊意外死亡,合作者為每只羊買了保險。這個招真靈,村里一下子多了2個種羊場、59戶山羊養殖戶,借羊數量達288只。
見村民養牛養羊勁頭高漲,工作隊又爭取到社會資金3244萬元,新建1座良繁場、19座棚圈,指導農戶購買杜泊羊、小尾寒羊等優質品種,并派出技術人員全程服務。截至目前,全村羊存欄6100余只,牛存欄1860余頭,驢存欄180余頭,原來的貧困戶不僅成功脫貧,而且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