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袁家村,一個只有62戶286人的小村莊,在短短10多年間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奇跡。
當年村民“戰天斗地”的場景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這個面積僅0.47平方公里的小村莊年吸引游客600萬人次,2020年,全村實現銷售額10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0萬元,成為鄉村旅游的網紅打卡地。
這幾年,周邊模仿袁家村做民俗旅游的村不少,其中不乏斥巨資打造的,但成功者寥寥。袁家村飛速發展的動能是什么?長盛不衰的秘訣又是什么?3月25日,記者來到袁家村尋找答案。
當天天氣乍暖還寒,天空飄著小雨,并不太適合旅游。可上午10點,記者站在袁家村口古色古香的牌坊下,看到的卻是游客絡繹不絕,熱鬧程度堪比黃金周。
上世紀七十年代袁家村村貌。
“真到節假日,就摩肩接踵,走不動路了。”袁家村黨總支副書記王創戰笑著說。接受采訪前,他剛送走一批30多人的考察團,還有50多人的團隊已在村部等候,留給記者采訪的時間只有短短的10多分鐘。
隨著袁家村聲名鵲起,每年都有兩三千批次的客人前來參觀考察,有全國各地的,也有國外的,袁家村儼然成了陜西新農村建設的一張名片。
村史館是一座很有歷史感的紅磚小樓,來到村里的游客往往直奔人氣最旺的老街,大多忽略了它。而所有前來考察的人,都會先到這里看看,試圖破譯袁家村的成功密碼。
袁家村小吃街上游人熙熙攘攘
“袁家村的現狀不是一蹴而就的,幾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以改革的力度促進發展的速度。”在村史館,王創戰指著墻上的一張張老照片,邊走邊介紹。
上世紀70年代的袁家村,還是個“點燈沒油、耕地沒牛、干活選不出頭”的“爛桿村”。全村37戶人家大多居住在破舊低矮的土坯房里,其中有15戶居住在低洼潮濕的地坑窯里。1970年,24歲的郭裕祿成了村里的當家人,帶領全村大力發展糧食生產,不但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戶戶有余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東風,揚起了袁家村改革發展的風帆。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村里先后建成磚瓦窯等村辦企業,將土地承包到戶,發展果品產業。到2000年,袁家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8600元,集體資本積累達到1.8億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袁家村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在新任村書記郭占武的帶領下,通過一系列考察、研討,形成轉型發展共識:通過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群眾參與,另辟蹊徑挖掘關中地域文化、發展民俗旅游,贏得了優先發展紅利。2012年,全村累計接待游客130萬人次。
袁家村一直走在改革創新的路上。為避免文旅項目同質化競爭嚴重,他們突破村域邊界,“進城出省”多業態融合發展“飛地經濟”,立足鄉村、走向城市、走向全國,產業“棋盤”越來越大。“截至目前,已在西安、寶雞、咸陽陸續開了17家城市體驗店;位于青海、山西、河南、海南的‘袁家村’也相繼建成開業。”王創戰自豪地說。
離開村史館,王創戰風風火火地趕著去接待客人,村黨總支副書記師馨一成了記者的“新導游”。她是一名年輕的選調生,因喜歡袁家村干事創業的氛圍選擇留在村里。她告訴記者,村“兩委”班子年齡結構從70后到90后,非常有活力。
漫步在村里熙熙攘攘的老街、小吃街、酒吧街上,很難想象這個產值數十億的龐大產業集群居然沒有專職的管委會。10來個村干部既忙村務,又身兼管委會的職責,兩套班子一套人馬。
今日袁家村俯瞰
“村里通過制度設計,把農民培養成經營主體,用股份合作的方式,調節收入分配,把所有村民的利益綁到一塊,大家都把村里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村民自我管理,比專職的運營團隊管理更有效。”師馨一說。
為避免一家掙錢、家家跟風的惡性競爭,袁家村在發展旅游產業之初,就規定經營項目不能雷同。比如小吃街上,賣羊血湯的只有一家,賣酸奶的也只有一家。各類經營項目有好有壞怎么辦?村里通過成立產業合作社,股權分給村民。
第一家酸奶合作社成立的時候,村民都不肯入股,黨員干部帶頭投入1000元,當年年底分紅900元。此后,村民在入股這件事上,唯恐落于人后,現在村里共有30多家合作社,記者看到不少店門口都有一塊牌匾,上面寫著社員名單、股金多少。以年產值高達3000萬元的酸奶合作社為例,社員已經發展到140人,每個人的姓名明明白白地寫在店門口的牌匾上。
“支部定出路,黨員幫農戶”是袁家村的制勝法寶。在黨的農村政策指引下,村黨總支始終立于改革發展潮頭,因地制宜謀劃發展思路。
“一人富不算富,共走致富路”是袁家村的成功秘訣。通過合作社調節收入分配,在保障集體利益的同時,兼顧每家每戶利益,最大限度地激發村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與時俱進,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袁家村人正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
小吃街一角
鏈 接 >>>
小吃街上探“真經”
袁家村有條100多米長的小吃街,擠擠挨挨分布著98種特色小吃,乍一看,似乎也沒有什么特別,可就是這條不起眼的小吃街,十幾年來接待游客上千萬人次,既沒有食品安全問題投訴,也沒發生過食品安全事故,持續為村民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食品安全,是袁家村的一塊金字招牌。尤為讓人驚嘆的是,十幾年前小吃街開門迎客時,村里定下的誠信經營規矩,全體村民自覺執行至今。
小吃街上轉一圈發現,烙面、酸辣粉條、粉湯羊血、臊子面等小吃目不暇接,每家不重樣,一家一品,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點,用的都是袁家村油坊生產的菜籽油。村副書記師馨一說,這是小吃街開張時村里定下的規矩,為的是從源頭上把控食品質量和安全。
3月25日上午10時許,“厚德麻花”門口,購買者排成了長隊,幾名身著民俗服裝的婦女正忙著搓麻花,一名婦女站在翻滾的油鍋前,麻利地將麻花生坯放進油鍋。她告訴記者,這一鍋油120斤,成本就要1700元,每隔3個半小時整鍋油必須換掉,因為經科學測算,滾油4個小時后就會產生有害物質。雖然“厚德麻花”2元一根,是市場價的雙倍,但生意卻越來越好,一間小小的麻花店,一年毛利竟超過百萬。
除油以外,小吃街所有店家所用的面粉、辣椒、醋等原料,一律由村里作坊統一供應,不允許私自從村外采購,違反者一律取消經營資格。村里每月還組織食品衛生大檢查,得分最低的停業整改。
“自己家人吃啥,就賣給游客啥,保證沒有二樣。”一名小吃店店主的話,道出了小吃街長盛不衰的秘訣,也從一個角度說出了袁家村成為網紅打卡地背后的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