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莊鎮溝東新村是遠近聞名的“葡萄專業村”,村民們收獲豐收的喜悅。
山東省萊西市順應新時代農村發展需要,構建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統領發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務融合的“一統領三融合”工作體系,經濟發展由“分散經營”向“抱團發展”、基層治理由“村民自治”變“多元共治”、服務群眾由“粗放供給”變“精準配置”,推動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分散經營”向“抱團發展”
“俺村2016年以前是貧困村,后來黨支部帶領全村種葡萄,大伙兒都富裕起來了,我一年收入有兩三萬元。”說起這幾年的變化,日莊鎮溝東自然村村民王人良幸福感溢于言表,“看到我們村好了,周邊四個村也加入進來成立了溝東新村,一塊發展葡萄產業,共同致富。”
現在的溝東新村由溝東、徐家寨、青峰嶺、南埠、玉池5個自然村組成,其中4個曾是省定貧困村。新村黨總支成立后,組建了葡萄產業、鄉村旅游、鄉風文明等5個功能型黨小組,創新“黨總支+合作社+農業公司+農戶”模式,整合5個村莊的土地、資產、人才等生產要素,開發無核葡萄基地1200畝,新村集體經濟收入從3萬元增至101萬元,人均收入增至26800元。如今,“抱團”發展的溝東新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專業村、休閑度假“打卡地”。
風景如畫、古樸秀麗的水集街道產芝自然村,雖然靠近城區、毗鄰產芝水庫,但幾年前村集體年收入還不足3萬元。而今,鎮、村黨組織推動農村經濟由“分散經營”向“抱團發展”轉變,村集體以資金、資產等入股,村民以勞動力、土地等入股,建設了1200余畝的高效農業園區,打造了“產芝老家”鄉村旅游景區。每逢周末、節假日,這里的“開心農場”、露天燒烤、采摘園、農家樂餐館幾乎家家爆滿,村里110套閑置房屋、500多畝耕地一下子成了能分紅的“寶貝疙瘩”。
家門口就能賺到錢,開門就能看風景,原來外出打工的村民陸續回來了,王世安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村東頭開起了興芝小院,每天忙得不亦樂乎,他說:“同樣是做餐飲,外面哪有家里好。”
“村民自治”變“多元共治”
馬連莊鎮仲格莊自然村近些年支部書記如走馬燈似的換。這樣的村莊怎么辦?通過組建馬連莊新村黨委,崔格莊自然村“治村能人”于樂美上任黨委書記。她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強化黨組織戰斗堡壘建設,立村規民約有序推動村莊自治法治德治,把這個原本出了名的“窮、亂、差”村莊,變成了“綠、富、美”。
萊西市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組織引領、機制引領,推動鄉村治理由“村民自治”為主向“多元共治”轉變。
萊西市通過修訂村民自治組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等相關組織章程,實行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健全基層民主協商制度,推動村民自治組織規范化制度化建設。設立村莊協商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集中開展村規民約修訂活動,構建起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善治格局。同時規范村級財務支出流程,凡是超過300元以上的開支,必須“兩委”成員集體簽字確認,并及時進行公示公開,接受村民監督。
“粗放供給”變“精準配置”
日莊鎮鮑格莊自然村村民劉云花要辦老年證,一個電話,網格員丁云就全程代辦了。劉云花說:“現在不論是辦理業務、還是調解鄰里矛盾,就連墻壁裂縫漏雨,只要一個電話,網格員都能幫忙解決。”
為強化干部為民服務宗旨意識,萊西市改革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把861個自然村的黨組織調整為142個新村黨組織,織密農村基層區域化黨建服務“互聯網”,形成“鎮黨委—村黨組織—網格黨支部—黨員中心戶”組織鏈條,推動鄉村服務由“粗放供給”向“精準配置”轉變。
在萊西的村莊,有一張看不見的服務網格,涵蓋基層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所有服務內容,實現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每名網格員負責30到50戶,他們既熟悉每戶情況,又了解各項惠民政策,服務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聚焦流程再造,萊西市推出了一系列“放管服套餐”,將適合農村黨群服務中心和村莊黨群服務站承接的事項全面下放,建立直辦、代辦和咨詢事項清單,提高信息化建設和服務水平,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黨群服務平臺,實行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群眾辦事更加省時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