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縣興仁鎮組織黨員先鋒隊幫助群眾采摘吊瓜。
貴州省丹寨縣興仁鎮興仁村依靠“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組織群眾流轉土地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不僅吊瓜、板藍根、天冬等特色產業初具規模,而且增加了村民就業崗位,給群眾帶來了發展紅利。早在2018年底,興仁村就摘掉了貧困帽子。
“摘帽”只是第一步。村“兩委”發現,主導產業的效益扣除群眾的土地流轉金、分紅金及勞務費后,村集體所剩無幾。如何實現興村富民,成了村“兩委”面臨的新難題。
“管理粗放成本高、黨員群眾主動性不夠,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在產業結構調整動員會上,村黨支部書記楊勝海倡議村干部和黨員先行先試,“就像當初發展吊瓜一樣,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
回想起當時種吊瓜的經歷,黨員王安祥連連搖頭:“那時候年輕人常年外出務工,好多地都撂荒了。”村“兩委”決定流轉土地,摒棄低效益的玉米,轉型發展吊瓜,群眾的質疑聲不斷:“土地流轉后還能回來嗎?租金能到手嗎?會不會將地糟蹋了?”面對群眾的畏難情緒,楊勝海果斷拍板:“群眾有顧慮,我們黨員干部帶頭!”
“群眾看干部,干部看黨員。”就這樣,不少村民開始流轉土地加入合作社,將原來種玉米的地全部種上了吊瓜。“起初沒看好,見到好處后我就加入進來了。”靠種吊瓜脫貧的村民鄧繼周說。
脫貧攻堅需要“領頭雁”,鞏固脫貧成果、譜寫興村富民新篇章同樣離不開“領航人”。借鑒以往經驗,興仁村創新探索“黨員分片包干”機制,對吊瓜、板藍根、林下天冬和西藍花等4大特色主導產業分片分區,分別由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黨員致富帶頭人主動認領、包保包干,壓緊壓實責任,形成“頭雁”引領產業發展新格局。
“黨員干部比一比看一看,到底誰能帶領大家發展得更快更好。”2020年春耕時節,楊勝海站在田埂上向大家伙解釋了“黨員帶頭分片包干”的具體做法:7名黨員分片包保4大特色主導產業和7個吊瓜產業片區,具體承擔管理管護、搭架拉網、除草施肥、采摘曬干、篩選售賣等生產環節,“到年底,哪個分包的片區效益好,哪個獲得的獎勵績效就高”。
“黨員帶頭分片包干”攪活了興仁村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
“現在我在合作社基地打工,每月平均工資18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轉金、合作社分紅金,一年下來能掙2萬多塊。”土地盤活了,收入增加了,村民楊通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村干部經常到基地,手把手教怎么修剪、怎么管理,我們這一片區的吊瓜和板藍根產量有望最高。”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黃梅干得起勁。
“黨員分片包干倒逼我們帶頭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努力成為生產、經營、管理上的行家里手。”負責第二片區吊瓜產業的村委會主任陳章友自豪地說,“2020年全村7個片區中,數我包保的片區效益最好。”
據介紹,2020年興仁村累計發展吊瓜種植732畝、板藍根580畝、林下天冬540畝,年總產值超過200萬元,帶動農戶務工6750人次,發放勞務工資54萬元。
在“分片包干”模式的激勵下,興仁村黨員干部的責任意識更強了、領干的勁頭更足了。村主任陳章友高興地說,“除了村干部的基本工資和土地流轉金外,又多了分片包保效益獎,每個月200至3000元不等。”
2020年興仁村村級集體經濟收益2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由2019年的13400元增加到2020年的17860元。“壓力就是動力,實干帶來效益,對下一步發展我們充滿信心。”楊勝海滿懷欣喜地說。
一花引來百花開。興仁村“黨員分片包干”產業的做法在周邊村寨及其他鄉鎮也“流行”起來。
在與興仁村接壤的擺泥村,借鑒“黨員分片包干”,設立藍莓、吊瓜、中藥材及蛋雞、蛋鴨5個種植養殖專班,明確一名村干部和一名黨員致富帶頭能人包保包干一項產業,發展藍莓2000畝,發展吊瓜、天冬、百部等338畝,養殖蛋鴨1萬羽、蛋雞3萬羽。
距興仁村30公里的揚武鎮紅星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把土地流轉給龍頭企業發展藍莓、林下天冬種植3500畝,村黨支部書記張有英等黨員致富帶頭人通過承攬基地開墾、產業管護等,帶動70多名村民就近務工就業,月均工資2000元以上。
龍泉鎮的馬鞍村復制“黨員分片包干”模式,村書記劉天富、副書記左前彪等黨員致富帶頭人,以個人名義到銀行貸款60萬元入股合作社,通過設崗定責,分工包保,帶動發展精品紅提560畝、吊瓜套種板藍根250畝、百合377畝、林下養蜂500箱。
“我們將總結興仁村‘黨員分片包干’做法,推廣復制到全縣各個村寨,逐步形成‘頭雁’引領產業發展的良好格局。”丹寨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王明富說。
雁陣遠飛頭雁領。丹寨縣指導120個村(社區)組建“黨員先鋒隊”、設立“黨員先鋒崗”、劃定“黨員責任區”,引導黨員致富帶頭人主動認領、分片包干,帶動發展藍莓3.12萬畝、中藥材8.26萬畝、茶葉12.07萬畝,養殖黑毛豬和生態家禽476萬頭(羽)。202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9930元,集體經濟村均5萬元以上。在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絕對貧困標簽后,丹寨縣正走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