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遙遠的小山村》劇照。
|
前不久,第十屆廣西戲劇展演小戲小品展演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舉辦,文藝工作者帶著一個個真誠而溫暖的故事,以豐富多彩的舞臺藝術形式,講述動人的廣西故事。
小人物小事件折射大時代
在連續6天的小戲小品展演階段,來自廣西全區43個文化單位的400多名文藝工作者為觀眾呈現了精彩表演。特別是基層文化館的文藝工作者和一些業余演員,他們通過特色鮮明、貼近生活的藝術作品,以小人物、小事件折射大時代、大背景,充分展現了廣西壯鄉的時代新風貌。
參演的46個小戲小品通過挖掘不同的題材反映了不同的社會層面和群眾的精神面貌。同時,這些作品不僅在內容上與時代緊密結合,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既有講述鄰里矛盾最終得到化解的《左右讓三尺》,也有來自扶貧第一線、展現扶貧干部與群眾魚水情深的《山坳里的笑聲》……“從這些作品中能看到,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挖得很‘深’,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反映了基層的方方面面。”此次小戲小品展演評委、一級編劇張仁勝說。
情感真實,作品才能“活”
貼近生活是此次小戲小品展演的最大特色。46個作品中,2/3聚焦現實題材,其中一半以上的作品關注了精準扶貧。如《僑·橋》講述了印尼歸國華僑報效祖國的赤子之情;《沸騰的小山村》展現了貧困群眾對脫貧的美好向往;《遙遠的小山村》關注當下留守兒童和老人的現狀……此次小戲小品展演評委、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王建平認為:“這些作品是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果,是他們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思考,為新時代發展鼓與呼。”
來自廣西河池市的鐘衛平曾在一個貧困村屯開展扶貧工作,村里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只剩下留守的兒童和老人,這讓他深有感觸。“村子非常偏僻,人們打電話都要爬到山坡上。”鐘衛平說,他把所見所聞所感編進了作品《遙遠的小山村》中。劇中的留守兒童在艱苦的環境中依然積極、堅強地成長,作品表現的簡陋環境與主人公樂觀向上的精神的反差感動了不少觀眾。此次小戲小品展演評委、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院院長張樹萍評價該作品質樸真實,給人以力量,讓人印象深刻。
被譽為“廣西小品第一人”的國家一級演員楊建偉此次帶來了4部作品,都是關于精準扶貧、和諧社會的現實題材。每年,楊建偉及其團隊都要花上兩三個月的時間下鄉采風、汲取養分。楊建偉說,作品要“活”,就不能閉門造車,只有語言樸實、情感真實,才能深入人心,作品才會流傳開來。
一場一評,展演亦是學習
此次小戲小品展演首次引入了“一場一評、一戲一評”機制,在每一場演出結束后,5名評委對參演作品進行點評。不管是創作主題的體現、故事情節的展開,還是演員的表演技巧、服道化的配合,評委們都給出了坦誠、直白的評價。不少演職人員表示,經過評委的梳理,他們對作品的把握更加清晰,眼界和思維也愈加開闊,受益匪淺。
“戲劇展演的目的在于繁榮文藝。我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來到這里,不單是進行一次展示,同時也是一次學習和提高。此次小戲小品展演中涌現了一批優秀的編劇、導演、演員,讓更多默默無聞的基層文藝工作者站在了舞臺上,他們將是撐起廣西藝術一片天的有生力量。”業內專家對基層文藝工作者大加贊賞的同時,也指出存在問題和不足,“不少作品對生活的提煉不夠,基層文藝工作者要不斷提升文化素養和藝術精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