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播放了“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微電影第一季《這個月我已經當了八回典型了》,看后令人頗有感觸。其中連八哥見人都會說句客套話的場景,更是值得我們深思。
該微視頻講述了養羊大戶老呂由于養殖場地理位置良好、養羊成績突出被鎮里反復推薦為各級各地參觀團、訪問團、考察組調研考察“典型”的故事。視頻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分多鐘,可留給我們思考的地方卻很多。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是什么讓實干典型成了“迎客松”?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深入推進,產業扶貧的優勢更加凸顯。養豬、養牛等種養大戶在中央精準扶貧政策支持下,如雨后春筍,成了一些貧困地區的亮點,引來無數到訪者,這原本無可厚非,但像老呂一樣頻繁當典型,自己的工作、生活完全被打亂,這就不應該了。
為什么會出現實干典型“迎接不暇”的現象?表面上看是成功經驗值得學習,背后還是扭曲的政績觀在作祟。過去有的地方為了應付檢查,甚至出現讓小學生趴在山坡上披著白色塑料袋裝扶貧羊現象,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實實在在的種養大戶,當地一些領導哪能放過“邀功”“炫績”的機會呢?于是,兄弟部門來學習,要去老呂那里;調查組來了,也要去老呂那里;考評團來了,還是去老呂那里。以至于老呂家門口的八哥見人都會說句客套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脫貧攻堅需要典型,需要看到成績,這不僅是對辛勤工作的一種肯定和回報,還能增強信心、鼓舞斗志。但還應看到,擺在我們面前的困難還有很多,剩下的都是困中之困,是特難啃的“硬骨頭”,還有不少“婁山關”“臘子口”要過,哪里會有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打贏的脫貧攻堅戰?
不可否認,見賢思齊,向實干典型學習,合理借鑒“他山之石”,是利于工作的。但如若讓實干典型“迎接不暇”,不僅會打亂群眾的生活節奏,無疑也會增加群眾的“接待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容易滋生形式主義的不良作風。
學習參觀實干典型需要科學安排、合理規劃,根據實干典型的具體情況,探索“一主待多客”方式。比如,有外地來參觀學習時提前謀劃,多個組織相約前行,還可由相關部門集中組織學習,將實干典型的故事拍成微視頻,實現資源共享,等等。總之,盡可能給實干典型少一些叨擾,讓群眾在當典型的正向激勵下更上一層樓,這才是群眾所愿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