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綠地集團加速落地區域綜合產業投資與精準扶貧協同項目,相繼在陜西延川、云南昆明、貴州遵義等地投資上千億元。其中,25億元投向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官倉鎮,打造康養旅游小鎮。
“貴州那么多鄉鎮,為什么偏偏選擇官倉?”官倉鎮黨委書記婁立峰的回答鏗鏘有力:“這是我們4年努力奮斗的結果,發展產業,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擰,創造了官倉速度。”
婁立峰在官倉康養小鎮開工儀式上
4年前,官倉鎮因“臟、亂、差”出名。因為貧窮,年輕人外出務工,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漫山遍地種包谷,缺乏發展活力。
4年后,上海綠地集團康養旅游小鎮項目落地官倉,從2018年8月20日啟動,到10月25日開工,不到2個月時間就完成一期工程的土地征收及房屋搬遷,全鎮4萬干部群眾全力以赴。
“如果你身臨其境,一定會受到感染。”時隔兩個多月,官倉鎮三合村副書記茍體松提起康養項目的開工儀式仍然興奮不已。綠地集團西南區域管理總部總經理孫志文在講話時說,要把這個項目打造成標桿項目,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康養旅游標本。
經過4年的發展,官倉鎮一躍成為“國家級衛生鄉鎮”“全國無公害蔬菜基地”“全省先進農業示范園區”“全省自駕游目的地”“省級小康示范鎮”。在婁立峰看來,這是綠地集團多次、多地選址,最終選定官倉的重要原因所在。“如果回到4年前,這樣的機會是不可能落到官倉頭上的。”
2014年10月,婁立峰臨危受命,擔任官倉鎮黨委書記。
“來到官倉,我就是求改變的。實踐表明,我們全鎮黨員干部領頭干、示范干、拼命干這條路走對了,走通了。”婁立峰表示,干群關系渙散和缺乏產業基礎,是當初制約官倉發展的關鍵。
婁立峰履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黨建,強干部,轉作風。要求干部做到的,班子成員必須率先做到;要求班子做到的,黨委書記必須率先做到。當年官倉鎮首次實行上班簽到制,婁立峰本人卻因工作繁忙,很多次沒有按時簽到,一個月就被罰扣工資1600元。
婁立峰還在全鎮黨員干部中提倡“一線工作法”,要求班子成員在一線指揮、問題在一線解決、作風在一線轉變、干部在一線培養,中心工作實行每日一調度、每周一匯總、每月一考核。“一開始我們很不適應,但心理上很認同這種工作模式,都希望能實實在在地為群眾做事,發展鄉村經濟。” 官倉鎮公路辦工作人員蔣小芳說。
鐵的紀律鍛造了官倉鐵的隊伍。官倉鎮黨委還創建了“八九不離十”工作法,要求每名班子成員帶領干部,每年至少召開80場群眾會,讓90%以上的群眾熟悉每一名班子成員,走訪所掛村100%的農戶。普通干部深入農戶要求“三問”:問群眾有什么意見,問群眾有什么需求,問希望鎮黨委政府干什么。2015年以來,官倉鎮累計召開5000多場群眾會,參會村民20萬人次,“幾乎把在家的村民輪番培訓了5次”。
圖為婁立峰在千人群眾動員大會上講話。 資料圖片
“干部群眾一條心,瘦土也會變黃金。”隨著綠地集團的落地,官倉公墓山400多所墳墓要搬遷。“挖祖墳,談何容易?”婁立峰組織召開了一場千人大會,給老百姓談發展規劃,講安置方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會議之后,在沒有支付一筆征拆款的情況下,一天就完成征地丈量和協議簽訂,5天完成平場,20天完成所有墳墓搬遷。墳墓搬遷的高峰期,公墓山上聚集了上千名群眾,起墓現場10臺挖機通宵達旦、燈火通明。有的群眾還自發打出了標語:“不怕挖祖墳,就怕綠地干不成”。
“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是‘官倉速度’的內核所在。”婁立峰坦言,在發展過程中,干部一定要當好群眾的“主心骨”,要科學謀劃發展方向,有思路有條理地促進農村改革,只有基層黨支部強起來,才能有力推動各項政策落實,才能有效提升村民積極性,才能因地制宜找到富民強村的路子。
2014年,官倉農業產業的落后程度在貴州省是“掛了號”的,全省219個農業園區,官倉園區建設排名倒數第四,滿山都是稀稀拉拉的玉米地。“結構調整是發展的必由之路。”婁立峰一到官倉,就立足農業資源優勢,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走出了一條農業產業革命的新路。
三合村原書記曹先佐回憶,2015年咱三合村基礎設施差,全是撂荒地, 貴州金澤地公司的負責人到這里考察后二話不說,拔腿就走。為了留下“金澤地”投資項目,婁立峰帶領全鎮干部及三合村村民600多人上山砍草修路。“短短1周,我們就砍掉了3800多畝雜草荊棘,2個月時間就修好了30公里的十八環盤山公路。”最終,金澤地公司被官倉干部群眾的干事熱情打動,決心留下來和當地村民共同打造“貴州第一花果山”。
如今,官倉鎮大變樣,山上有果園,地上蔬菜園,屋前果樹開花,屋后竹林發芽,院里游客把酒話桑麻。“村子就是景區,處處都能找到鄉愁,日子比城里還要好。”村民鐘會霞這樣描述自己的愜意生活。鐘會霞瞄準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契機,利用農業園區和周邊較好的生態人文景觀,計劃建一個集“自然、生產、體驗、休閑、教育”于一體的農家樂特色旅游體驗區。
4年來,官倉鎮通過發展產業帶動脫貧,流轉土地5.3萬畝,種植經果林2.7萬余畝,蔬菜1.2萬畝,新建彩霞村莊、天湖農莊等旅游實體50多家,入駐上海綠地、陜西富林等省內外大小企業22家,家庭農場等自主創業企業126個。帶動500多戶貧困戶發展,吸引3000多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全面消除了“空殼村”,全鎮村級集體收入達160萬元以上,4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在30萬元以上。
“官倉速度”是黨員干部拼出來的。當年,在金澤地公司施工現場,為了搶時間,三合村書記曹先佐手臂骨折,打著繃帶堅持工作;副鎮長楊至斯忙到凌晨四點才回家,走進洗澡間就睡著了……而黨委書記婁立峰的父親去世時,他還在一線,至今仍一直為沒能送老父親最后一程而深感內疚。2018年6月13日,婁立峰在村里開群眾會,接到83歲老母親的電話,老母親在電話里說,“沒事,好久沒看到你了,就想聽聽你的聲音。”這位工作上的硬漢沒能忍住,一下子淚如雨下。
“官倉官倉,沒有‘官’的拼,哪有‘倉’的豐實?”婁立峰說,官倉這個“官家糧倉”,裝著的不只是滿山瓜果,不只是4萬官倉老百姓滿滿的幸福,還裝著官倉鎮160名鎮村黨員干部一顆顆熱忱滾燙的心。
隨著綠地集團康養旅游項目的落地,官倉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本報通訊員 查小剛 陳蕾
本報記者 楊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