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有一個美麗的村落,它就是安慶市太湖縣江塘鄉大塘村,2018年創造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奇跡”,純收入突破70萬元,這在當地可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個究竟,看看它是怎么跑出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加速度”。
大塘村村域面積7.6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區。全村轄24個村民小組,650戶,總人口2610人。近年來,大塘村通過全體干群的共同努力,實現了集體經濟發展大跨越。目前,村內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其中省示范合作社1家),生態農業、林業、油茶開發公司各1個,注冊了“霞潤鴨蛋”、“盛塘大米”、“日興油茶”、“興塘香菇”四個品牌和“七星池”、“蘸蘸香”、“大塘脆”三個香菇品牌。他們先后榮獲“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等稱號。
第一“彈”:找準“跑道”,激活資源
大塘、大塘,顧名思義村里應該是有很多水塘,走進大塘一看也確實是這樣。現在的大塘村由原大塘、安山兩村合并而成,老村部、老校舍和村級集體土地、水面等一度閑置很長時間。
如何盤活資源,如何“變廢為寶”,這可急壞了村“兩委”班子,最終他們經過研究決定以盤活資產資源為發展集體經濟的突破口,整合集體的舊村部、校舍、廠房等閑置不動產和山水林地資源,通過依法改造、發包、租賃等多種形式,每年收取租金,實現“集體得收入、村民得實惠、承包戶得效益”的“三贏”目標。
說干就干,村“兩委”一班人決定將改造后的舊村部、村沿街店面房18間向外出租,這樣也能為集體經濟創收。初步估算年收益2萬元沒問題。在店面房出租的同時,他們還將原安山小學校舍重新改造,用于香菇菌種培育用房,以入股方式(折算6萬元股金)參與香菇生產,實現集體資產在保值中增值,形成連續穩定的收入來源。
為進一步增強村集體自身“造血”功能,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大塘村還將原安山近70畝林場、10余畝耕地租賃給安山油茶開發公司,年租金近1萬元;原安山小學通過土地置換開墾耕地20畝,流轉給俊杰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年也將獲流轉租金1萬元。
“我們找準‘跑道’,激活所有資源,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將集體資源向資產轉變,為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彈’出速度積蓄了能量!”村黨總支書記汪玉平笑呵呵地說。
第二“沖”:點燃“引擎”,全速發展
山場林地是大塘的優勢資源,村“兩委”一班人十分清楚。他們在早起發展定位時,就認真摸清了“家底”,大塘村共有耕地面積4900畝,林地3900畝,水面約1000畝,且當地群眾主要以種植和養殖為主。
為拓寬村集體經濟收入增收渠道,他們創新思路創辦了日興養殖農民專業合社,由村書記汪玉平擔任理事長,組織社員從事畜禽、水產養殖和農作物種植,收購、運輸、包裝、銷售社員生產的產品,為社員提供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及技術咨詢服務、培訓服務等。
“現在,我們不擔心銷售問題,只用甩開膀子認真干就行了,風險小了,而且村里汪書記經常請農業專家來給我們指導,這下我們干勁更足了!”社員們談起合作社的發展高興的心情溢于言表。
為解決社員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短板問題,大塘村成立了大塘資金互助社,入股社員563人,社內股金1314.6萬元,2015-2018年累計發放借款8446.9萬元,較好地解決了村內企業、大戶產業發展資金難題。
敢闖、敢試、敢干,瞬間點燃了發展提速的“引擎”。2017年資金互助社創利114萬元,而且所有利潤歸合作社全體成員所有,各項提留后,戶均分紅1700元,這一下子讓大伙心里樂開了花。
為了強化管理,降低風險,大塘村委會以合作社名義開設了生產資料門市部,為全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供應生產資料、培訓生產技術、提供病蟲害防治等信息;同時,還為養殖戶提供飼料統一供應等經營性服務。這不僅給群眾帶來了利好,還間接為村集體增收了6萬元。
村委會副主任甘振德在談起村集體經濟發展時說:“充足的發展資金讓社員無憂,我們再把生產配套服務搞上去,讓社員無愁。以發展服務經濟為依托,不僅村集體有了收入,還增強了村民發展生產的信心和決心,這樣點燃了‘引擎’,發展速度瞬間爆發了。”
第三“躍”:注入“能量”,持續發力
在充分挖掘資產資源潛能,做大做強服務經濟的同時,村“兩委”一班人意識到,集體經濟持續保持增量必須培育挖掘新的增長點。
經過多地“取經”,他們決定采取“村集體+村干部+能人”的模式,成立了《日興菌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里村能人持股50%,村集體占40%股份,村干部擁有10%股份。
在2017年,經過努力,公司種植的25萬棒香菇喜獲豐收,產值達到了320萬元,實現利潤40多萬元。這樣一來為村集體增收了17萬元。
在村集體經濟增收的同時,日興菌業公司采用“四統一保”(統一建設大棚,統一提供菌棒,統一回收產品,統一提供技術,實行產量保底)和貧困戶入股分紅3000元、協議式分紅種植保底收入10500元、投資托管式種植3000元+分紅、貧困戶穩定就業等四種模式共帶動全村47戶貧困戶增收,為13人提供長年就業崗位。2015-2017年,共帶動26戶貧困戶獲利在2萬元以上,實現如期脫貧。
2018年,公司將規模擴大到60萬棒以上,村集體實現分成收入突破20萬元,帶動4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為了“躍”出高度,大塘村去年采取“村集體+能人”的模式,又成立了《來興湖農業生態園有限公司》,村集體投入“巨資”150萬元,占49%的股份。
來興湖農業生態園公司擁有300畝的水面,這是很好的資源。經過公司商議決定,將閑置水面租賃給協鑫能源公司建立光伏電站,這樣村集體每年將獲租金18.6萬元。
通過“魚光互補”發展水產養殖,公司放養1萬斤蝦苗,12萬尾魚苗,達到年產龍蝦4萬斤,黃白鰱9萬斤,產值達150萬元以上的可觀收益。
2018年僅此一項將新增村級集體收入30萬元以上,同時帶動全鄉429戶貧困戶入股產業發展,分紅24.2萬元。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急需有所作為,而且大有可為。大塘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由少變多,得益于“村集體+村干部+能人”這一發展模式,與黨組織引領發展、村干部帶頭發展這一要求高度契合,他們一“彈”,二“沖”,三“躍”,跑出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加速度”,實現了鄉村面貌的巨大改變,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