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喻金濤一家三口。
1月8日,冬日里難得的晴天。
上午9時,竹山縣麻家渡鎮澗溝梁村4組的一棟磚瓦房前,開始熱鬧了起來。
房前的空地上鋪滿了酒糟,空地一側的案板上放著一頭待處理的年豬。案板旁的大鍋里冒著熱氣,鄉親們里外忙活著。“這是今天殺的第二頭年豬了。”27歲的喻金濤說著,笑開了花。“20多頭豬、50多公斤苞谷酒、兩頭牛,加上地里的幾畝芍藥,總共能賣8萬多元……”喻金濤攤開左手,算了筆賬。
他右邊的袖管,空蕩蕩的,“都是因為那次事故。”
喻金濤有3個姐姐,一家6口人,靠4畝地和父親外出打零工掙錢維持生活。
2007年,16歲的喻金濤跟著老鄉到北京打工。2009年,他在作業時誤觸高壓線,失去了右手和5根腳趾,“當時感覺天都塌了,萬念俱灰。”
回到老家后,喻金濤開過雜貨店,還去新疆幫人放過羊,都沒掙到多少錢。
2015年,村干部走訪了解到了喻金濤的情況,經過民主評議,他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精準扶貧產業獎補政策。
一只羊補貼300元、一頭豬補貼500元、一頭牛補貼2000元……了解到政策后,喻金濤一口氣買回40只羊,政府還免費提供了芍藥種子。當年,他賣了十幾只羊,收入1萬多元。
養牛、養豬,也有風險。為讓貧困戶放開手腳,當地政府還為牲畜購買了保險。
2017年,喻金濤家的兩頭牛病死,保險公司一共賠了8000元,“基本上沒虧,有了保險,我更放心大膽地擴大養殖規模。”
2018年初,喻金濤投資近10萬元的養豬場蓋好,70多頭豬有了新家。
從喻金濤家往東,沿著一條泥濘小路走500多米,就是他的養豬場。
一進大門,幾十頭豬“哼哼”著湊到豬欄邊。喻金濤挑起兩個水桶就往外走,挑水、喂食、打掃……雖然只有一只手臂,但他干起活來一點兒也不比健全人差。
2018年,當地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獎補轉向種茶。雖然養殖沒了補貼,但喻金濤并沒有太擔心,“之前是靠著扶貧政策起步,但咱也不能總是指望政府、依賴政策,現在我的豬場已經慢慢上路了,也成立了合作社,帶著7名貧困戶一起搞養殖。過完年,我準備再養幾十頭豬,帶動更多貧困戶奔小康。”喻金濤笑著說。
代表委員點評
我省扶貧工作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智”和“志”是內力、內因,只有真正激發貧困人口脫貧的內力、內因,才能形成脫貧致富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才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拔除窮根。
——省政協委員、省扶貧辦主任 胡超文
在脫貧攻堅中,政策補貼、經濟扶持終歸有限。政府部門要精心培育脫貧主導產業,通過政策引導,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讓他們主動干起來;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這才是長久之計。
——省人大代表、竹山縣華周壹蘭珠寶公司董事長 周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