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剛(左)在赫章縣雙坪鄉走訪貧困勞動力,了解就業需求。
2018年,趙申發搬入了鵬程管理區移民搬遷的新家,家具齊全,干凈整潔。
自那時起,一個穿著藍色夾克、黑色長褲,身材微胖,戴著黑框眼鏡的人便常常來到他家附近,問問他的工作情況,是否還存在生活上的困難。
“他來過這兒很多次了,看他眼熟,但從來沒問過他的名字?!壁w申發說。
提起自己現在的生活,趙申發一下打開了話匣子。過去,他因為腎病掏光了家底,成了貧困戶。因為疾病,即便他參加了培訓,學得一手廚藝,也沒法外出打工。好在政府幫助了他。社區管理人員找上門,說可以幫他申請護林員的崗位,每月800元。加上易地搬遷貧困戶的生活補助、最低生活保障、入股合作社的分紅,每年近5000元的收入,他早已實現了脫貧。
“是護林員,‘十大員’救了我?!壁w申發說。他口中的“十大員”,正是畢節市針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又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三無兩有”貧困勞動力情況,精準開發的就業扶貧公益專崗。正是“十大員”的扶貧政策,讓趙申發這樣的貧困群眾,在他們世代居住的烏蒙山區實現了脫貧夢想,用雙手讓生活開出如同漫山杜鵑般美麗的致富之花。
趙申發不知道,他口中的好政策——“十大員”,正是那位穿著藍色夾克、黑色長褲的人——貴州省畢節市就業局副科長、畢節市就業扶貧指揮部綜合督查組組長馬剛一手起草、一手創立的制度。在馬剛和畢節市人社系統工作人員的努力下,2018年,畢節市共開發“十大員”就業扶貧公益專崗69838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力量。
“看到這些孩子,我莫名的心痛”
道路泥濘,房屋破爛,位于織金縣金鳳街道的克螞小學,是馬剛工作的起點。2007年,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這個村小當小學老師。
學校是矗在高坡上一座獨棟的兩層教學樓,泥土建的操場,一刮風,垃圾、黃土到處飛,特別荒涼。
馬剛教的是全校學生最多的一個班,106個孩子擠在一個教室里。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踏進教室時聞到的氣味:許久未洗的衣服霉味、多日不洗澡的臭味……?!斑@味道讓人睜不開眼睛,頭幾天一塊來的女老師都忍不住,只能跑出去嘔吐?!?/p>
村里缺水,村里人主要依靠山上時有時無的山泉,枯水季節孩子們無法洗澡。有的孩子早上不吃早餐,步行一個多小時到學校,中午不回家,午飯是從家里帶來的幾個烤土豆。這里的孩子80%是留守兒童,父母都外出打工,只有爺爺奶奶照顧他們,生活很艱苦。另外,源于苗族人的民族習慣,很多家庭養不起的女孩小學沒畢業就出嫁了。
“有一個姓楊的小姑娘,人長得漂亮,性格乖巧,學習成績好。我想,一個苗族的女孩能夠讀書,成績這么好,又這么漂亮,以后肯定會發展得很好。沒想到,小學六年級下半學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年邁的爺爺和幼小的弟弟妹妹無人照顧,她只能選擇輟學回家,過早地承擔起了照顧家庭的重擔,她還只有13歲,這對我觸動特別大。”馬剛說,他在這里待了四年,每次看到這些孩子,就莫名地心痛。
富有的生活,各有各的活法;貧困的生活,出發點驚人的相似。破解“留守兒童”這個難題,要依靠大力發展本地經濟,拓展本地就業崗位來實現。這似乎也為“十大員”順利在畢節推廣埋下了種子。
就業扶貧與鄉村振興的結合
2017年,畢節市市長張集智在大方縣調研,走進山村,“臟亂差”的環境讓這位有著住建部門履歷的干部頗為頭痛?!叭绻吭陆o你們一些補助,你們每天把家周邊的垃圾撿一撿,怎么樣?”面對市長的詢問,農戶頻頻點頭。說干就干,結束調研的張集智立馬吩咐市人社局,在三天之內形成一份詳細的方案。
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到了馬剛手里卻有如積銖累寸,隨時都能揮筆而就。
對于市長交辦的緊急任務,馬剛之所以信心滿滿,緣于他對畢節經濟發展狀況的全面了解和扶貧工作的經歷。彼時,馬剛調到畢節市就業局剛好三年,具體負責就業扶貧工作也有一年多的時間。
畢節,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貧困程度深,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難度極大。2017年,全市38萬貧困勞動力中能夠實現穩定就業的勞動力只有15萬,22萬人還未能實現穩定、足以脫貧的就業。
“成立扶貧指揮部時,我們的壓力很大,但大家的熱情很高?!瘪R剛回憶說。在這特殊的時期,摸清底數、找準脫貧路子成為當務之急。他每天早上從單位出發,挨家挨戶地走訪十余個貧困戶。遇上住得分散的村子,去一個家庭往往就需要一個小時。半年間,他的足跡遍布畢節下轄八個縣兩個新區,
只有看到當地真正的貧困狀況,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馬剛通過走訪發現,當地很多適齡勞動力都在家里,寧愿閑著也不愿出去。仔細打聽過后他才知道,很多人不愿也不敢離家工作;一部分是身體有殘疾,有輕微的勞動能力,但當地企業出于風險考慮不愿招收;還有一部分則是“4050”人員,技能單一,就業條件較差?!邦^一年我們做過統計,沒有實現穩定就業的20多萬人里,有12萬人是屬于這三種類型的?!彼f。
貧困戶有就近就地就業的需要,鄉村也急需有效的護理。當時畢節的農村,環境衛生基本上是“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將就業扶貧與鄉村振興統籌解決,設置一個可靠的公益性專崗機制,不僅能提升基層組織的治理能力,還能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破解扶貧、扶志、扶智相結合的難題。
三天,夜以繼日,每日不足四小時的睡眠,馬剛將小組一年多的工作成果與設想如實呈現。他的腦海中,出現了克螞村的孩子們。“聯想到過去的經歷,我覺得我的工作很有必要。留守兒童的困擾,他們父母的難處,都可以通過這個方法來緩解?!瘪R剛說。
如何定崗,如何確立勞動關系,如何解決財政經費問題,成為設置畢節市就業扶貧公益專崗的關鍵。以馬剛起草的方案為基礎,由市政府辦公室出臺文件,安排各縣(區)開發護校員、護路員、護潔員、護林員、護醫員、護河員、護廠員、治安巡防員、養老護理員、其他崗位的“十大員”就業扶貧公益崗位。各縣(區)組建國有的就業扶貧勞務公司,這些崗位統一匯總后,由就業扶貧勞務公司根據崗位需要和轄區“三無兩有”貧困勞動力情況制定招募簡章并公開發布。各鄉鎮依托“畢節就業云”平臺和就業扶貧“一卡一庫一臺賬”對貧困勞動力進行再核查、再比對,實現精準推送,確保信息宣傳“無死角”。
“十大員”招募的上崗人員統一參照企業化模式,由縣區就業扶貧勞務公司統一管理。根據工作量和工作性質的不同,將崗位分為全日制崗位和非全日制崗位兩種,所有擬招募上崗的貧困勞動力均需組織崗前培訓才能簽約上崗。
作為典型的“吃飯財政”,畢節市各級財政都非常緊張,目前全市新開發的就業扶貧公益專崗中,除了約1.18萬個生態護林員崗位有中央和省的資金支持外,其余約5.7萬個崗位主要由市、縣兩級財政出資開發,按平均每個崗位每月補貼1000元計算,每年約需6.6億元,壓力很大。但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各部門籌集資金用于開發“十大員”就業扶貧專崗,幫助勞動力通過就業實現增收,全力補齊了脫貧攻堅的短板。
脫貧攻堅,他一直在路上
四月,春回大地。百里杜鵑,世界最大的花海,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怒放著。
走過滿目瘡痍,畢節迎來繁榮昌盛,只是脫貧攻堅的任務依舊艱巨。在馬剛的辦公室,“貴州省就業扶貧畢節戰區任務表”“就業扶貧作戰任務完成情況統計表”中仍有許多既定的任務數等待著他們去落實完成。
走訪下鄉仍是馬剛日常的工作之一。姜朝興、羅映、謝正軍……一個個享受“十大員”政策的貧困戶,是他回訪的主要目標。和趙申發相同,他們都看馬剛“眼熟”,卻從來沒問過他的名字。
“他把扶貧當做比天還大的事,一心只想著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同事羅石川說。
如今,就業扶貧大多數文件都由馬剛起草,每天加班到深夜已成為他的家常便飯。
“在其位謀其政,在一個崗位上,就要把崗位的職責做好,起碼要對得起組織和單位對你的信任?!泵鎸ν碌恼J可,馬剛保持了一份難得的清醒?!氨绕鹂洫労唾澴u,我更為自己參與了就業扶貧工作,見證了畢節十幾年來的巨大變化而感到自豪?!?/p>
心系克螞村的馬剛時常回去看看,那里新建了教學樓、食堂和宿舍,孩子們再也不用為伙食和上下學發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