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引育鄉村人才助力脫貧攻堅,近年來,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制定了《湘西自治州武陵人才行動計劃》,堅持吸引、培育與使用并重,讓“外來女婿”和“本地郎”都能發揮好聰明才智,在脫貧攻堅中建功立業。
推行鄉村素能提升計劃,建強“頭雁隊伍”
每隔幾天,古丈縣斷龍山鎮梅塔村的田秀芝都習慣到她的野外黃牛養殖基地去走上一圈。5年來,她的黃牛養殖場從幾個小小的牛棚,發展成建有標準化牛舍7棟、人工種草基地1900多畝,黃牛存欄800多頭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帶動2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2016年,田秀芝報名成為了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一名學員,經過專業理論學習,她快速從一名不懂任何技術的“小白”,成長為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農村產業致富帶頭人。
自2009年以來,湘西州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采取學費全免、專業自選、項目幫扶、重點培養的方式,大力培育農村產業致富帶頭人。截至目前,湘西州累計培養3433名農民大學生,創辦領辦企業及合作社73個,發展百合、杜仲、竹鼠、湘西黑豬等特色種養殖業20余種,帶動周邊3000余戶農戶共同致富。今年,湘西州還將開展“千名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培訓行動”,為全州1110個貧困村,每個村培養2名以上的致富帶頭人。
此外,為加強對農村實用技術技能培訓指導,湘西州還持續開展了“學一技、聯一戶、解一難”活動,組織13萬余名干部人才學習1-2項農村實用技能技術,結對幫扶13.9萬戶農戶,并為其產業發展解決難題。
實施鄉村“候鳥”回遷工程,發展“歸雁經濟”
“我雖然在外面打工,收入不錯,但不是長久之計,我要把在外面學到的理念和技術帶回自己的家鄉,建設自己的家鄉。”十八洞村旅游公司副總經理施進蘭這樣說。在村里的鼓勵和支持下,他放棄高薪,回到村里發展鄉村旅游。目前,鄉村旅游成為十八洞村的支柱產業之一,每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300余萬元,帶動全村農戶平均增收1400元。像施進蘭這樣回遷的“候鳥”在十八洞村還有不少,龍書伍放棄迪拜的高薪回村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龍蘭先、楊超文等外出務工人員回村辦起了養蜂合作社、農家樂……
十八洞村的這幅景象,正是湘西州大力實施鄉村“候鳥”回遷工程的一個縮影。湘西州通過精心培育、適時啟用、關懷激勵等舉措,鼓勵在外的創業者、務工者、大學生以及退伍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創業,帶動鄉親發家致富、回報桑梓,激活了“歸雁經濟”的扶貧效應。
如今,湘西州回鄉創新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的辦起了家庭農場,有的在稻田里“淘金”,有的種茶,有的搞養殖,有的種藍莓……。初步統計,湘西州近年來返鄉創業青年創建農村合作社或企業1200余家,帶動了2萬余戶貧困家庭脫貧致富。
強化鄉村人才激勵保障,激發“雙創”活力
新年剛過,龍山縣惹巴妹手工織品有限公司“扶貧車間”一派繁忙景象,不少農村婦女在加工手工織品,這些織品檢驗合格后將遠銷海外。現今,公司年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可以解決1000多名貧困人員就近就業問題。“剛開始,材料浪費很大,織出的產品數量少、質量也不高,根本不能上市銷售!”說起公司成立初期的情形,創始人譚艷林記憶猶新。“要不是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公司可能就維持不下去了。”
為激發鄉村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湘西州出臺了具體幫扶措施,從土地流轉、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扶持,并設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專項資金,每年遴選一批回鄉杰出創業人才、農民大學生,給予5-10萬元項目扶持,同時,放寬市場準入門檻和創業經營場所限制,加大獎補力度,初步形成了鄉村吸聚人才的“洼地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