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養了800對鴿子,種有4畝優質稻和1.8畝甜玉米,政府補貼5000元,現在年收入有8萬元左右。”在廣西橫縣那陽鎮政華村乳鴿養殖場,貧困戶農道燦一邊細心給鴿子添加飼料,一邊高興地告訴筆者,自從辦了養殖場,收入比以前好多了,不但供子女完成了學業,還買了小汽車。在橫縣那陽鎮,得益于當地產業扶貧“以獎代補”政策的有效實施,很多像農道燦一樣的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
近年來,橫縣那陽鎮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優質稻、茶葉、玉米、木瓜、畜牧養殖等“5+2”和“3+1”扶貧產業項目進行獎補,全面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據了解,脫貧戶每年最高獎補標準為5000元,未脫貧戶最高標準1萬元。2018年,該鎮共發放種養產業補貼159.24萬元,涉及16個村委(社區)79個自然屯,受益建檔立卡貧困戶406戶1651人。
為進一步加大扶貧政策的覆蓋面,從今年開始,橫縣對退出戶和脫貧戶在扶貧產業獎補、雨露計劃補助、教育資助、醫保等方面實行“差異化”補助政策。其中,2014、2015年退出戶和2016、2017、2018年脫貧戶一樣,發展種養均可獲得最高5000元的產業獎補。
同時,為防止脫貧戶返貧,該鎮加大了排查力度,深入開展“特別困難非建檔立卡貧困戶”認定工作,并建立了“脆弱人群數據庫”,把扶貧政策全面覆蓋到所有困難群眾和邊緣人群,增強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確保脫貧路上一個都不掉隊,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