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盡管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很大,很多地方都實現了垃圾分類處理,但近日筆者在農村走訪時發現,個別村莊修建的垃圾池并未充分使用:有的垃圾被直接倒入河溝,順流而下,漂至下游;一些廢舊竹筐等大件垃圾被村民自行焚燒,造成空氣污染;個別村民在修屋建房過程中,甚至干脆將已有的垃圾池私自拆除。
按理說,干凈、整潔、優美的農村人居環境是大多數村民的所想所盼,誰都不愿意在臭氣沖天、垃圾遍地的環境里生活。但為何還有村民隨意丟棄垃圾,甚至拆除垃圾池呢?
通過走訪,筆者發現,個別垃圾池之所以遭到“冷遇”,有人認為與村民“圖省事”的心理有關。一些村民家離最近的垃圾池也有一公里,不如直接倒在屋后或河溝里,讓水把垃圾沖走;一些村民擔心大件垃圾會堵塞河道,影響農田灌溉,就直接在河溝旁焚燒垃圾,以圖“方便省事”;垃圾池又臭又臟,誰也不愿讓它擺在自家門口,拆掉垃圾池,還能順便給自家屋院前騰出空地,“何樂而不為”?
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村民缺乏環保意識和公德心,是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對此,筆者并不完全認同。要想改變村民祖祖輩輩處理垃圾的習慣,需要站在他們的角度換位思考,在垃圾池的規劃和管理中秉持“與民方便”的理念,為村民積極維護公共衛生環境創造便利條件。不難看出,一些垃圾池由于設計不合理,清運不及時,往往變成了新的“污染源”,產生了或多或少的“鄰避效應”,這又進一步給垃圾池選址帶來了困難。建得離屋子近點,村民不樂意;建得遠點,扔垃圾又不方便,導致垃圾池成了擺設。問題的根源還在于設計和管理不夠科學實用,沒有考慮周全——垃圾池的建設不是簡單修幾堵圍墻就了事,應當既考慮到日常使用和清潔維護的便利性,又考慮到美觀性和整潔性,才能給村民積極使用垃圾池創造有利條件,讓垃圾池真正“用起來”,并且“用得順心”。
當然,村民們的環保意識也亟待加強。垃圾治理絕不是“美了自家,臭了別家”。“上游扔垃圾,下游臭熏天”的現象應該堅決制止,更何況隨意向河道中丟棄垃圾,也會污染灌溉本村農田的水源。長此以往,損了糧食,毀了土地,最終還有可能會威脅村民健康,得不償失。
筆者建議,村“兩委”應當主動作為,積極宣傳垃圾污染防治相關科普知識,讓村民們明白,隨意丟棄和焚燒垃圾看似方便,實則是“吃了大虧”。同時還應當善用“村規民約”,獎懲并施,將垃圾治理與文明鄉風培育有機結合,鼓勵和引導村民樹立“主人翁”意識,為農村垃圾治理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