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9年將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出謀劃策。有代表提出,要創新提升“三鄉工程”,持續推動人才、資本、技術下鄉,打造“鄉村振興”的武漢樣板。
堅持規劃先行 做強農村產業
振興鄉村,規劃先行。
武漢作為省會城市,鄉村主要集中在新城區,各區資源稟賦不同,需統籌規劃,因地施策。市人大代表陳曉達介紹,江夏區南部是人口流出區,部分村灣戶籍人口超過千人,但平時在家生活的只有幾十人,大量農房、土地閑置。而江夏區北部毗鄰洪山和光谷,人口稠密、經濟繁榮。如何融合南北特質,針對性做強農村產業,是江夏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
市人大代表李蓉建議,要加快建立鄉村振興的用地保障機制,出臺武漢市宅基地“三權分置”具體實施辦法,完善閑置宅基地和農房政策,激活沉睡的農村宅基地資源。完善農業設施用地管理政策,在“農地姓農”的總框架下,根據實際需求,對農產品冷鏈、初加工、休閑采摘、倉儲等設施用地,停車場、廁所、餐飲等配套用地,實行相對靈活的管理政策。
民盟武漢市委員會集體提案提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防范破壞耕地掠奪經營、侵害農民利益等現象。建議制定土地流轉抵押防范規程和預案,防止騙貸跑路、坑農事件發生;開出三鄉工程產業負面清單,禁止污染、落后產業轉入農村。
鼓勵資本下鄉 城鄉融合發展
市政協委員上官莉娜是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教授。她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助力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意義重大,要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積極參與。
上官莉娜建議,要實現農村土地有效流轉,做好退地農民的補貼與保障工作,合理確定土地流轉規模和經營權讓渡價格;成立區一級統籌領導小組,打造“企業興鄉”用地綠色通道,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優化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服務;實行精準招商,延展產業鏈,實現產業內外融合發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此外,還要強化企業風險應對能力審查,對企業下鄉領域進行限制,明確企業的行為邊界。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的部分建議,有望在今年落到實處。
據介紹,2019年,武漢市將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辦法,進一步盤活農村土地資源。
地名要留住鄉愁 建全國第一步行街 政協委員建言“精致武漢”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李源楊然胡弦
1月6日,武漢市市長周先旺與政協委員協商座談。圍繞“精致武漢”等多個議題,政協委員暢所欲言,現場氣氛十分熱烈。周先旺表示,對委員們的建議照單全收,相關部門將對照落實。
市政協委員田祚雄提出,和中央要求、先進城市相比,武漢的城市精細化水平有待提高。他建議,把提高城市治理精細化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以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和恒心,不斷增強城市吸引力。一方面,要在治理與服務上更加精細化、人性化、個性化,達成治理的精準、精細和精致,保持城市生活的溫度和滿意度;另一方面,應在全市開展一場“除弊端、補短板”的精細化治理運動,發揮市民千百萬雙“眼睛和手”的作用,促進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市政協委員上官莉娜則從具體的路名命名提出了精細化的建議。她說,隨著全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加快,道路逐年增多,社會各界對道路命名提出更高要求,但路名不規范問題依然突出。上官莉娜建議,啟動編制地名專項規劃,由規劃部門編制地名總體規劃、主城區地名專項規劃、新城區及長江新城地名專項規劃,建立“分類型、分層級”地名規劃體系,頒布道路命名編制規則。她還特別建議,武漢擁有漢口原租界區、漢陽造、武昌起義等重要歷史建筑,一元路、二曜路、百步亭、千家街、萬松園等地名聞名遐邇,應優先使用歷史地名,留下一縷“地名鄉愁”。
“江漢路步行街剛入選全國首批11條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作為老武漢人,希望江漢路能精益求精,成為全國第一步行街,重振中山大道百年老街輝煌?!笔姓f委員嚴國運建議,江漢路應對標國際,分類實施“拆、改、留”工作部署,完善交通網絡,加快改造提升;借助“科技+新商貿”手段激活文創產業價值,推動區域5G布局,打造新一代步行街;探索文商旅跨界融合和聯動發展新模式,推進“老字號”回歸計劃,打造“三化”大武漢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