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高黨新村。
“中國十大最美鄉村”雙溝鎮官路社區官路書場演出現場。
“漂亮的別墅一幢幢,寬闊的道路繞村莊,美麗的高黨令人神往……”3月3日,在睢寧縣姚集鎮高黨社區里,農民藝術團一首《幸福高黨》引來了鄉親們大合唱。幾年間,高黨就變成了讓城里人都羨慕的宜居之所,并被評為“中國美麗鄉村示范村”。
“要借助‘土地治理’,推進貧窮落后鄉村的變革,要因地制宜,新建一大批新型農民集中居住區,既守住青山綠水,又留住鄉愁記憶,給百姓帶去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睢寧縣委書記賈興民表示,近年來,睢寧縣搶抓機遇,以土地制度綜合改革為契機,以“優化空間、節約集約、提升效益、生態富民”為目標,以集中居住改善住房條件為突破口,正在走出一條符合睢寧特點的鄉村振興路徑。
通訊員 樊志海 卓祖方
揚子晚報記者 馬志亞 文
牽住土地治理“牛鼻子”讓農民搬進新型社區
睢寧是江蘇省重點幫扶縣,經濟薄弱村53個,省定低收入人口13.1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0%。農民貧、村委弱、村莊亂,產業發展困難重重。“睢寧要破解‘三農’難題,必須從土地上做文章,牽住土地治理的‘牛鼻子’”。睢寧縣委書記賈興民介紹,借助黃河故道流域土地綜合整治等機遇,縣里先后實施縣鎮村“三級”統一規劃,實現總體規劃、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土地利用、交通水利、生態環保等“多規合一”,全縣發展一本規劃、一張藍圖。
縣城近郊向縣城集中,鎮區周邊向鎮區集中,其他村莊向規劃布局點集中。睢寧縣將全縣400個行政村、2800多個自然村優化調整為138個集中居住點(包括35個保留改造村),形成1個中心、5個中心鎮、10個管理示范鎮和138個農村集中居住點的“1+5+10+138”的布局結構,完成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生態紅線劃定,科學合理安排全縣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用地空間。
土疙瘩變“軟黃金”
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依托農村集中居住和規模化經營,睢寧目前已建立1個縣農業公司、18個鎮農業公司、400個村集體股份合作社、1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的“11841”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在被譽為“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的睢寧縣雙溝鎮官路社區里,伴隨著農民們居住條件的改善,他們的“錢袋子”也日漸鼓起來。官路村黨支部書記張祥鐸介紹,每一個官路村民現在都具備“土地租金+入股分紅+打工薪金”的基本收入模式。村里還利用集中居住后流轉出的土地發展鮮食玉米種植、優質果蔬種植、家庭牧場等生態農業。
一村一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發展體系,規模農業模式下的睢寧農村已是“百花齊放”。目前,全縣400個村黨支部,已經成立了 466個種植、農機等合作社,購置農機1000多臺,集體經營面積42萬畝,累計帶動村集體增收超1億元。睢寧還充分利用國家對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增減掛鉤結余指標可以在省內調劑使用的政策,獲取資金進一步用于土地綜合整治、新型集中居住區建設和精準扶貧工作。
留住鄉愁記憶
提升農民幸福“收益”
小時候的家鄉,總是青山綠水、古道小橋、山花漫山,參天古樹下總有老人講不完的奇聞怪事。睢寧在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過程中,留住鄉愁記憶,傳承優秀文化,讓鄉村增強文化底蘊,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
睢寧縣出臺的鄉村振興行動規劃中,強調要大力弘揚睢寧傳統文化,增強鄉村文化自信,以傳承和保護民俗民風為主,全力打造特色文化村,結合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通過設立村史館、建設文化墻、設計鄉村標識等方式,傳承優秀文化,不斷增強鄉村文化底蘊,讓田園生活和濃郁的民風民俗,成為各個鄉村新的吸引力。
正如《幸福高黨》這首歌里唱的那樣,“故黃河綠水長流淌,迷人的濕地在身旁,采摘園瓜果誘人醉,幸福的高黨,人間天堂……”鄉村振興不僅僅使村民們生活富足了,更是留下了鄉愁記憶,讓百姓有了更多獲得感,得到了幸福的多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