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昌邑博陸山上的千年梨園花期正盛,梨花勝雪引得游人如織。若不是山腳下兩個巨大的廢棄礦坑,記者很難把眼前這片美景與粉塵蔽日的過往聯系起來。
在一處占地150多畝、深及50米的礦坑圍欄外,山陽村黨總支書記王成敬與記者同時駐足。他抓起一把地上的石礫:“多好的石英石啊,富了村子卻傷了環境。”言語間,王成敬的思緒飛回采石機器轟鳴的年代。
博陸山上石英石儲量十分豐富,地處山南的山陽村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專門創辦石英礦砂廠,從此走上“靠山吃山”的發展路子。
“在鼎盛時期,山陽村的石英砂加工企業發展到108家,單是村辦企業的年收入最高時就達到600萬元。”說到這,王成敬臉上并無得意,他話鋒一轉,“紅火的經濟效益背后是對生態的嚴重破壞,這也成了村民心里多年來揮之不去的痛”。
“大小工廠的機器一齊開動,粉塵能遮蓋大半個村莊,村民嗆得出不了門,到了晚上仍是白茫茫一片……”69歲的梨園果農王成相接過話茬。
是沿著老路繼續坐吃資源飯,還是為了更“明媚”的未來另謀出路?2010年,山陽村決定關停全部礦產企業,不過他們的目光仍然鎖定在博陸山上。
博陸山北麓有2000多畝梨園,樹齡最高的達上千年,超百年的數不勝數,因山上獨特的土質和氣候,結出的“山陽大梨”口感出眾。“山陽村埋頭采石生意,竟然都忘了抬頭看一眼千年梨花。”王成相一聲嘆息。
從那時起,山陽村累計投入7000多萬元,一邊封山育林、修渠引水,綠化山體3500多畝,一邊規劃打造了梨花飛雪、東籬田園等五大板塊,建成“玫瑰園”“牡丹園”等13個景點,搭建起鄉村旅游的主體框架,博陸山一躍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直至2018年初,曾為山陽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做出貢獻的“一百單八將”石英砂企業全部退出歷史舞臺,旅游項目接過“接力棒”,成為新的支柱產業。2014年以來,山陽村累計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
“去年,山陽村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這樣的全國性榮譽,我們已經贏下不止一個,地方級的就更多了。”王成敬說。
同行的昌邑市飲馬鎮鎮長王永勝向記者介紹,北京的一家大型文化公司正是看中了這里的良好生態和資源稟賦,聯合多方投資30億元,準備打造“梨花水鎮”,目前啟動資金已經到位。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拒絕了多家房地產商。
“這個項目將對兩個礦坑進行開發。”王成敬指著腳下的礦坑說,這里將建設地下酒店和水上樂園,另一處開發為“地心秘境”。“礦坑得以重新利用,我心里的坑也就填平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