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縣岔路鎮舉行“36條升級版”競賽現場。資料圖
浙江省寧海縣岔路鎮和前童古鎮交界處的下畈村,面積僅0.1平方公里,168戶人家,但其名氣很大,遠近皆知。這里就是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的發源地。2018年,該制度被正式寫進中央一號文件。
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在寧海縣又簡稱“36條”,規定很具體:包括村級重大事項決策、項目招投標管理、資產資源處置等19條集體管理事項;村民宅基地審批、計劃生育審核、困難補助申請、土地征用款分配等17條便民服務事項,基本涵蓋村級組織和村干部行使村務權力的全部內容。2014年初,寧海縣開始這一探索,目的就是通過梳理規范村級組織和村干部的權力清單,并逐條繪制出運行流程,強化關鍵環節監管,把小微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那么“36條”如何發揮作用?老百姓和村干部對此是怎樣理解的?五年過去了,又有怎么樣的新動態?近日,記者來到寧海縣,探訪該制度背后的故事。
村級重大事項“過五關”
金菊花開古息國,滿城秀麗溢芬芳。來到力洋鎮海頭村,第四屆菊花文化節正在這里舉辦。百種菊花爭奇斗艷,繽紛的色彩,各式的造型,這里儼然成了“菊花王國”,也讓該村成了方圓百里的“網紅地”。
然而四年前,村里決定種植菊花,發力三產融合時卻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建設菊花基地不僅涉及200多畝土地,而且投資也不小。起初,很多人興致勃勃,但等到擺上議事日程,議論和疑慮的聲音也越來越多,一些村干部打起了退堂鼓。大伙就擔心虧本咋辦?
這時候,村黨支部書記莊允肖搬出了“36條”中的“五議決策法”程序,即涉及村里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經過“村黨組織提議—三委聯席會議商議—村黨員會議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決議—村兩委會實施議案”等五道關。通過“五議決策”,大家把話說開了,質疑變成了理解,反對變成了支持。
經過專家指導,海頭菊花基地順利落成,并且連續舉辦四屆菊花節,不僅帶動了農家樂和土特產銷售,還讓過去默默無名的小村莊,變成了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農村事看著不大,但事關每家每戶,想辦順辦好卻不簡單。“五議決策法”最大的好處就在于,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辦,更科學,也更高效。
2013年,岔路鎮湖頭村里要蓋綜合文化樓,僅選址一事,村里就開了不下10次村民代表大會,但終究無果。一年后,村里試點“36條”。村干部再次坐在一起商量,最后大家認定,只要保持公心,程序到位就錯不了。于是,村干部帶頭拆掉老房子,幾個“釘子戶”也被說服主動騰出地方。走出了第一步的選址,后續的設計、施工、裝修則一順百順。最終,綜合文化樓落成,大家都滿意地豎起了大拇指。
“緊箍咒”也是“護身符”
“36條”的推行就是要扎緊村級小微權力的“牢籠”。記者發現,原本旨在規范和限制村干部權力的一項政策,居然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很多人都說,“36條”是他們的“護身符”,少了流言蜚語,做事再也不怕說三道四。
越溪鄉大陳村黨支部書記陳家龍對此就深有體會。大陳是個小村,老百姓多少都沾親帶故。剛上任時,不時有親朋好友拎著東西登門拜訪。雖然陳家龍每次都堅持拒收,但是各種閑話還是傳開了,這讓“新書記”百口莫辯。
2018年,村里啟動排屋圍欄工程,需要購買近30萬元的物資。聽到消息的三親六戚、同學朋友來到陳家龍家“論交情”。對于這些人,陳家龍理直氣壯地拿出“36條”說:“噥,你看,5萬塊以上物資采購都有流程,找我沒用!”
“36條”給村干部的權力套上“緊箍咒”,讓村干部“干凈”做事,更讓老百姓看得明白。在陳家龍的眼里,“36條”就是個寶,村干部辦事有章可循,村民監督也有據可查。“雖然工作程序有些繁瑣,村干部手中的權力也沒了,但身心輕松多了,只要用心做好村民服務員就行了,罵聲和埋怨也少了。”陳家龍感慨道。
在農村選人用人上,“36條”同樣講求陽光透明。2017年,一市鎮嶺頭村需要配備兩名村級事務網格員。因為網格員有一定報酬,不少人蠢蠢欲動,通知下發沒幾天,“關系戶”便找上門來。村黨支部書記陳瑞發每次都對他們撂下一句話:“一切照‘36條’規定來。”經過村委會提議,三委聯席會議、黨員會議商議,再經村民代表會議表決,兩名網格員最終出爐,大家心服口服。
“智慧大腦”全程監管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2018年,寧海縣推出了“36條”升級版。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版“36條”最大的特點是,運行流程圖將如何辦事交代得更明白、更清晰,讓群眾享有一次性告知、限期答復、按時辦結等權利,老百姓只要“看圖動嘴”,干部就會“照單跑腿”。
“36條”對資金項目的實施運行雖然有監督,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偶爾會出現工程項目規避招投標、工程量隨意變更、資產資源低價發包、未及時繳納租金等“打擦邊球”問題。
“36條智慧運行系統”應運而生。記者看到,該系統涵蓋了村級重大決策、村級采購、村級集體資源等11個條塊,具有留痕、查詢、預警、提醒等功能,可實現對全縣村級集體工程項目和資產資源實施情況的實時監管,每一個行政行為都有章可循。
橋頭胡街道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服務中心代理會計郭蘆珊告訴記者,以前,要探查項目“家底”,需先從村里拿檔案,再一本本翻閱,現在,只要鼠標一點就能一覽無余,而且所有程序都要按部就班,不能隨意變更數據,也無法后補資料,最終按照“五議決策法”復核后才能打款。
“36條智慧運行系統”運行不久就好評不斷。村干部說,該系統自動預警合同到期時間,有效筑牢了村集體資產的“防火墻”。村民們說,如今用手機一點,就算常年在外,也能實時參與村里大小事務,讓權力直曝光在陽光下。鄉鎮(街道)紀(工)委說,過去兩三個紀檢監察干部,要管數十個項目,現在有了“智慧大腦”,變“經驗決策”為“數據決策”,變“事后追究”為“全程監督”。
數據顯示,“36條智慧運行系統”已將寧海縣所有行政村納為監管對象,目前已累計錄入工程項目619個,資產資源總數1124個。公開基層黨務847項、村務841項、基層財務904項。系統上線至今,僅通過村級工程項目程序的規范和對閑置集體資產的及時處置就挽回了村集體損失累計超過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