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方在和村民一起勞動
在今年10月17日召開的全省脫貧攻堅工作座談會上,江蘇省委駐濱幫扶工作隊隊長、濱海縣委副書記李建方榮獲扶貧濟困獎。當記者問及如何看待這一榮譽時,他淡淡地說:“這是省委駐濱幫扶工作隊全體隊員共同努力的成果,作為其中一員,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
2018年4月,來自江蘇省人社廳的李建方率新一屆省委駐濱幫扶工作隊進駐濱海縣開展幫扶工作。進駐后,在后方單位的大力支持和濱海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他嚴格建隊標準,團結帶領幫扶工作隊全體隊員迅速轉變自身角色,傾心盡力抓幫扶,精準施策求實效,著力在補短板、打品牌、抓特色、強信心等方面做工作,助力濱海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有效改變了經濟薄弱村的面貌,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廣泛好評。
扶貧有戰略
建強支部夯基礎
幫錢幫物,不如建個好支部。李建方深知,建起一支“不走”的幫扶隊伍,才能真正讓經濟薄弱村擺脫貧困、低收入農戶持續增收,才能夯實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入駐以來,我們堅持把建強經濟薄弱村黨組織作為脫貧攻堅的第一要務。”李建方說。
在日常幫扶工作中,他和隊員們在幫助經濟薄弱村組織建設上下苦功,強化村級戰斗堡壘,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一方面組織隊員與村“兩委”班子促膝談心、與老黨員座談,了解情況、融洽關系;另一方面帶領隊員們進村入戶訪苦問貧,摸透村情民意,分析制約發展的原因,理清工作思路,制訂幫扶計劃,形成了“整合資源,釋放精準幫扶潛力;聚合項目,催生長效增收動力;組合政策,激發機制創新活力”的總體幫扶思路。
同時,他充分挖掘后方幫扶單位資源優勢,協調省人社廳的8個黨支部與濱海縣8個省定經濟薄弱村結對,爭取資金358萬元,用于完善村里的基礎設施。此外,他還多方協調江蘇煤炭地質局、北京華夏人基金會等非后方單位的黨組織,與濱海縣部分黨組織結對幫扶,爭取到額外支持資金800多萬元。
扶貧有溫度
結親幫扶增信心
扶貧必扶志。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要解決困難群眾物質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貧困戶思想問題。為了更好示范引領貧困戶脫貧,李建方創新工作舉措,通過與困難農戶結親的方式助力他們精準脫貧。
他帶頭與4戶貧困戶“結親”,根據每一戶的不同情況,設計了不同的扶持產業,工作之余到貧困戶家中干農活、拉家常、送政策,增強低收入農戶的脫貧意識和自主意識,扶持他們奮力拼搏、主動脫貧。
“要不是李隊長,我們家就在窮窩窩里起不來了。”貧困戶徐為新是李建方的結親戶,由于身患殘疾,生活困難。在李建方的幫助下,他改造升級了小型縫紉代加工點,同時還帶動了其他群眾增收,成為自我發展脫貧的典型。
李建方(中)在指導幫扶對象建設養殖基地
扶貧要精準
發展產業促增收
走進工作隊隊部的會議室,墻上的“2018—2019年省委駐濱幫扶工作隊隊員工作計劃表”十分醒目,上面標注每名隊員的派駐村和幫扶舉措、實施項目時間進度等內容。“這一‘掛圖作戰’模式,既壓實了工作責任,又傳遞了壓力,激發了隊員們創造性地開展幫扶工作。”李建方告訴記者。
扶貧真正要幫到點子上,還是靠發展產業。李建方深知,要想讓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富起來,發展壯大產業才是根本之策。為提升全縣蔬菜品質,擴大產業扶貧的增收效應,它和隊員們優選蔬菜種植品種,示范帶動低收入農戶生產、實訓種植能手,增強市場銷售能力。通過新品種的引進、示范、實訓,利用農業龍頭企業銷售窗口優勢進行外銷,帶動本地種植戶調整種植模式,按市場需求實行訂單種植,降低農產品市場風險,提高收益率。
“我們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由大戶統一提供種苗、技術管理、銷售渠道。截至目前,工作隊共實施項目58個,其中產業引領項目21個、資產收益項目8個、基礎設施類項目29個,有效帶動了群眾增收發展。”李建方介紹說。
開展消費扶貧是工作隊開展幫扶工作的一大特色。“濱海是國家級優質糧棉生產基地,農產品資源豐富,但缺乏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導致農產品銷路不暢、附加值不高。”針對這一狀況,李建方積極推動品牌建設,牽頭成立濱海縣扶貧消費協會,組建眾襄誠農產品有限公司,創立“襄盛濱海”農產品公共品牌。先后推進“農校對接”,聯系江蘇省高校后勤服務協會,動員各高校優先采購濱海縣的農副產品;開發消費扶貧APP,促成建設銀行采購經濟薄弱村生產的柳編制品;協調揚子餐飲、大娘水餃等企業,簽訂了長期采購濱海農產品的協議;促成省電力公司和蘇寧易購扶貧共建店和中華特色館(濱海館),通過線上濱海館和線下實訓店,吸納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增收、解決低收入農戶產業脫貧、增加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扶貧有保障
提升能力促長效
脫貧攻堅關鍵在人。針對濱海縣農村缺人才、集體缺產業的現狀,李建方加大對種養殖大戶、農業技術能人的創業支持力度,積極引進“老祁粉絲”等產業帶頭人,重點推廣“科技示范大戶”引領模式,工作隊先后建成1個農業園區蔬菜種植示范基地,4個農業產業基地、1個稻蝦共養基地。在基地化產業項目實施過程中,優先使用低收入農戶,提供固定用工,帶動勞動就業近900人。
為了打造一支“不離開”的幫扶工作隊,李建方在引進種植、養殖能手回鄉服務的同時,實施農村干部人才和鄉土人才培訓工程,聯系南京農業大學、蘇州農村干部學院等5家農村人才培訓機構,協同縣相關部門,成立由農村干部、退伍軍人、種養大戶和農村經紀人組成的農村后備人才培訓班,積極培養農村人才,以點帶面形成輻射,帶動低收入農戶脫貧。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為了爭取更多外界力量支持濱海教育,特別對農村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李建方多方協調聯系,得到了省愛心慈善總會的項目支持和來自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日昇團隊的指導,與縣相關部門共同實施“星火成長工程”項目,培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社會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隊伍,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持續推動全縣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