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很多村莊由于不具“造血功能”,成為農村全面小康路上最大的攔路虎。這種情況,在農民收入連續30余年領跑全國省區的浙江同樣存在。如何破解“民富村窮”?最近,記者在浙江東陽市采訪發現,繼去年底全面消除75個省定經濟薄弱村之后,今年當地所有行政村經營性收入有望超過8萬元,且總收入超過15萬元。
2017年,浙江啟動“消薄”三年行動計劃,這是浙江繼消除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戶之后,著眼鞏固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推動鄉村振興而做出的又一重大決策。東陽是中國經濟百強縣,然而在當時,345個行政村中,有75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即經營性收入低于5萬元。
“這些村主要集中在生態山區鎮鄉,本地資源少,區位條件差,內生動力不足,依靠自身力量無法發展本村經濟。”東陽市委常委方雪飛告訴記者,在“消薄”過程中,東陽始終緊盯產生窮、導致弱的根源,強化精準幫扶,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理念,在干部隊伍、存量資源、項目扶持等環節上持續發力。
蔡旭東是江北街道黨工委委員,現在,他的崗位是當地湖滄小區的第一書記。今年在東陽,像蔡旭東這樣到集體經濟薄弱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總共有32名。他們普遍是“85后”年輕干部,有沖勁、有想法,也能協調各種資源,成了“消薄”隊伍的一支新奇軍。
光有人肯定不行,還得有錢,但錢怎么投?記者了解到,東陽把活水都精準滴灌到貧困根子上,全市引入98個產業植入項目,完成投資近25億元,市政府每年安排用地指標,用于“物業聯建”“飛地抱團”等“消薄項目”,并大力發展民宿旅游經濟,讓美麗鄉村轉變為美麗經濟。
三單鄉是東陽最偏遠的山區鄉鎮之一。今年,利用舊村改造的契機,鄉里拆除原供銷社舊房3000平方米,改建后,一個集結農特產品展示中心、農產品加工區、農副產品交易區、商鋪、住宅、停車場等于一體的多功能區呼之欲出。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2950萬元,其中,14個行政村以資金入股,待建成運營后,每年可按比例獲取分紅。
在東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愛忠看來,對一些區位條件差的村莊,靠自身能力往往難以“消薄”,東陽則依托微創園、工業功能區、閑置辦公用房等平臺資源,大力發展“物業聯建”項目,真正讓“造血細胞”活起來。
以浙中地區投資最大的“消薄”項目為例,北江農墾場改造提升后,發展異地物業聯建項目,利用省財政、市財政、村集體等聯合注資1.25億元,所產生效益將惠及75個村,年收益400萬元,每村可保底分紅5萬元。今年11月,開始了首次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