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記退休后,當了4年村支書,路通了,燈亮了,村子和諧了,群眾的收入提高了……”走進貴州省黎平縣洪州鎮江口村,提起“李書記”,群眾都會豎起大拇指。
被群眾稱贊的“李書記”名叫李含國,今年65歲,曾是黎平縣的一名公安干警,因多年警務生涯落下病根,1999年申請病退回家休養。2016年,在黨員和群眾的推舉下,成為江口村黨支部書記。江口村有156戶667人,其中貧困戶29戶114人,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李含國上任后,江口村一步步改變模樣。
辦實事消除并村“隔閡”
2013年,江口村與侗村兩個行政村合并為江口村,并村后村“兩委”辦事欠溝通,并村不“并心”,工作推進緩慢。2016年換屆之際,兩村因村書記人選問題僵持不下,李含國受命于困難之時。
要想富,先修路。上任后,李含國帶著村組干部上山下坡,調研公路沿線產業帶?!敖M組通”項目來了,部分群眾不肯讓地,他就去調解;項目資金不夠,他就找鎮、縣相關部門對接;群眾說天黑不見路,他就去張羅一事一議架路燈。
困難在堅持面前就會低頭。李含國上任不到一年,村里3公里通組公路硬化了,80盞太陽能路燈將整個村子照得通明。
“群眾得了實惠,對我們的評價變了,村干部的干勁也足了?!贝逯魅瘟衷賴拥卣f。
興產業實現抱團發展
要脫貧,產業先行。李含國發現江口村缺少致富產業,只能靠天吃飯。
他走村串戶,征求群眾對產業發展的意見,撰寫了江口村《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和《村社一體化發展方案》。堅持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推動“兩委”班子交叉任職,并通過院壩會、小組會等方式,向群眾宣傳“村社合一”在整合資源、興建產業、產銷對接等方面的優勢,還建立了群眾、合作社、村集體的利益聯結機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兩委”帶領群眾建成存欄110頭的生豬養殖場1個,存欄60頭的豪豬養殖場1個,油茶種植149畝、茶葉80畝、茯苓190畝、鉤藤100畝。同時,還引進了眼鏡配件加工扶貧車間,有效帶動群眾就近就業260人次,解決了留守老人和婦女的就業難題。
謀長遠建立長效機制
如何保證產業可持續發展?江口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支部+電商+產業”模式,通過土地流轉、返租倒包,將普通群眾、貧困戶吸納為社員,將先進技術送到各家各戶。目前已經帶動29戶貧困戶114人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
李含國退休之后帶領群眾挪窮窩、拔窮根的故事,深深影響著江口村的年輕人?!案顣浌ぷ鞯倪@幾年,我改變了浮躁、馬虎的毛病,學會了如何跟老百姓打交道,更有了一股對工作一抓到底的韌勁?!苯诖灏矙z員吳宏田如是說。
“脫貧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建立長效機制,重點是發展產業?!苯诖迦绾谓永m鄉村振興,李含國心里已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