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融水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陳明
融水苗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云貴高原苗嶺山地向東延伸部分。山水秀麗,生態環境優美,竹木和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81.71%,素有“百節之鄉”、“中國蘆笙斗馬文化之鄉”的美譽。
近年來,集中兵力攻克深度極度貧困堡壘,狠抓特色產業發展,圍繞“以一個龍頭景區,帶動一片鄉村旅游,帶富一方百姓”的發展思路,創新旅游多元化發展模式,開辟了一條扶貧工作依托旅游發展齊頭并進的新路子。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廣西旅游標準化示范縣,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縣、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范例、全國衛生縣城、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中國香杉家居板材之鄉等稱號。
2020年,融水大力發展旅游業,加大就業服務和培訓力度,積極引導外出務工,全面落實教育扶貧政策,持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粵桂扶貧協作等,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堅持加快生態工業轉型發展,推進清潔生產、循環生產,堅持優先發展全域生態旅游,打造雙龍溝、老君洞、夢嗚苗寨等一批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生態精品旅游點。11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融水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全縣15.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實現清零,至此,大苗山的百姓告別了絕對貧困。
2021年,融水將著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圍繞“秀美融水·風情苗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大格局,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生態經濟,努力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今年,融水將從“三個抓手”進行突破“三個融合”進行提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事業:
“三個抓手”唱響黨建引領主旋律。深化基層黨建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不斷探索創新黨建品牌,全面夯實基層黨建根基,團結群眾的核心、攻堅克難的堡壘。一是抓好干部帶頭,以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用“頭雁”領飛“雁陣”,培養一批敢擔當、有想法、善治理的村級組織帶頭人。二是抓好人才資源。積極做好黨員領導干部與優秀年輕黨員、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外出經商返鄉人員的“1+1”“N+1”交流聯系,筑巢引鳳;優化營商環境,打造施展才智的干事創業平臺;“蹲苗成長”下大力氣培養培育后備干部力量。三是抓好組織活力。把基層黨建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中心工作“揉”在一起抓,打造融水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升級版”,推進接邊地區農村基層黨建,讓基層黨建充滿時代氣息、永葆生機活力。
“三個融合”建強產旅發展黃金圈。通過黨建促融合,使黨員在做先鋒、當表率,為各項事業注入“紅色基因”。一是“交通網+全域旅游”融合,依托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優勢,進一步完善穩固全域旅游公路建設,發揮共享資源,綠色出行,打破“獨立景點”怪圈,利用便捷的交通網把紅色教育基地同美山水有機融合,寓教于樂。二是“集體經濟+農村電商”融合,充分利用粵桂協作政策優勢,發揮廣東廉江·廣西融水扶貧協作村級集體經濟示范園“龍頭效應”,在資產保值增值的同時,形成對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穩定“供血”渠道。按照“集體經濟+電商中心+基地+農戶”的模式,打造特色聯建體系。以農村黨員帶頭發展合作社推動集體經濟,農村電商中心直接從農戶手中進行采購,省去中間環節。形成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于一體農業供應生態鏈體系,發展采購、網銷一體化的農業電商產業鏈。三是“苗鄉民俗+教育扶志”融合。充分利用大苗山區“百節之鄉”節慶文化品牌植入、非遺文化傳承,組織對員工和農戶進行苗繡手藝、旅游服務和文藝表演等方面專業教育培訓,做到扶智和扶志相結合。不斷借助蠟染、刺繡、銀飾等民族工藝品牌,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不斷推陳出新,培育新業態,穩步提升群眾收入。
融水苗族自治縣將把握新機遇,起跑新征程,懷著對大苗山人民的期盼,展現新擔當、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