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壩壩會現場
2020年的12月29日10時30分,四周的山頂還留著殘雪。四川省北川縣壩底鄉通坪村村委會廣場上,一場壩壩會正在熱熱鬧鬧地舉辦。
通坪村過去是個貧困村,全村只有4.5公里硬化路面,運送東西主要靠肩挑背扛,發展環境差、人均收入低、貧困程度深。經過幾年艱苦奮斗,通坪村成功脫了貧。新的一年,他們將開啟鄉村振興全新征程。
當前怎么樣?未來怎么干?圍著兩盆炭火,村民與各級干部圍坐一圈,拉開話匣子。
“我們現在幫企業代養生豬,每頭能凈賺800多元,今年收入8萬多。”村民唐六慶大爺第一個發言,手上的拐杖引人注目。
唐六慶是高位截癱的殘疾人,之前也是一位貧困戶,走路需要拐杖,他的家庭也似乎拄著一副“無形的拐杖”:這個家庭沒有“獨立行走”的能力,要靠政府救濟、親戚幫襯。
唐六慶扔掉“拐杖”,是從2017年開始的。北川禹珍實業有限公司將生豬代養模式引入通坪村,唐六慶第一個加入。公司提供豬苗、技術、資金、飼料,并包回收,唐六慶提供場地和日常養殖。無論行情好壞,一頭豬能實現穩定收入800元左右。
“我們成功帶動30多戶貧困戶脫貧了,新年會更好。”在現場,北川禹珍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華祁圍著一條鮮紅的圍巾,映襯得格外喜氣,“我們的臘肉已經賣到全國各地,一年銷售5000多萬元!”
這個喜人的數字,就像一塊大石頭砸進了水里,現場的氣氛更加熱烈。
村民們不光收入漲了,生活的環境也變好了。通過積極爭取項目,通坪村對全村的廁所進行了全面改造,改善了居住環境,同時將村里的土房子改造成羌家土樓。
“大環境在變化,我們要及時跟上!”駐村第一書記楊方春說,村子如何振興?產業要先行。村里的想法是,要把鄉村旅游作為下一步的發展重點。北川入圍了天府旅游名縣,依托這個機遇,要將通坪村打造成一個旅游“驛站”。
“都去搞旅游,那我們養的那些豬咋辦?”村民們議論紛紛。“當然要繼續養!可我們也要考慮行情不好的時候咋辦?”壩底鄉黨委書記楊桓宇接過話頭,不能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眼下,當地已探索發展500畝高山蔬菜,并開始摸索林下養雞經驗。
“這不是空頭支票哦。”北川縣委常委、統戰部長李光輝接過話頭,縣上規劃在壩底鄉建一個高山蔬菜加工中心,包括分揀中心和冷庫,“未來就能將新鮮的高山蔬菜,根據用戶訂單,直接送到居民家里,實現從基地到社區的全鏈條。”
還有更多的好消息,在壩壩會上傳播開來。比如,楊桓宇透露,就在前兩天,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來壩底,計劃在這里建設實訓基地,開發中藥材產業,“請大家放心,學校師生們帶著技術過來,你們只管埋頭種就行!”
聽到這里,村民們熱烈地鼓掌。
太陽出來了,氣溫升高了,壩壩會氣氛進入高潮。這時,北川縣縣長瞿永安又拋出了一個新議題:“鄉村振興,關鍵是要吸引和培養扎根基層的人才。今后的產業要品牌化、精品化,人才怎么才能引進來?”
“不僅要有錢,還得想在‘前’!”瞿永安自問自答。
日到中天,大家的討論還在繼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