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扶貧車間加工手術服。
冬日里的侗鄉雖增添了幾分寒意,但貴州省黎平縣九潮鎮民羅村扶貧車間卻是一番熱鬧景象。76名員工正在流水線前為上萬件醫用手術服扎衣、釘扣,確保如期完工發往埃及。
提及民羅村的過去,村書記石慶榮難掩失落。以前的民羅村守著“一畝三分地”,無增收渠道、無集體經濟、無支撐產業,是典型的“三無”村。
“扶貧車間比種地好?老板會不會跑?做不起來怎么辦?”面對新的產業,村民們滿是質疑。
“說一千,道一萬,兩橫一豎一個干?!狈鲐氒囬g建成后,村主任鐘厚香要求村干部和黨員先上,做給村民看,帶著村民干。
按照“支部+公司+產業+貧困戶”模式,民羅村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發展起了手術服、燈具等產業,現在這兩大產業已經初具規模,把就業崗位送到群眾家門口,實現務工、顧家、務農三不誤。“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在工廠打工,每個月收入3000塊,以前想都不敢想?!贝迕駰罴t梅談起生活的變化,心里滿是感激。村民楊珍珠夫婦兩人以前種地入不敷出。在村“兩委”的推薦下,加入扶貧車間快2年了,倆人每月最低能掙5000塊,離家還近,還能抽空干些農活。
如今,民羅村共建成扶貧車間1座,提供就業崗位115個,已吸納員工76人,其中貧困勞動力超40人,人均月工資超2500元,2020年村集體收入超15萬元。
新年伊始,民羅村扶貧車間將增加設備,為鞏固脫貧成效、實施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