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到了戶,家家戶戶有干部,不要黨支部。”1986年,當孟慶喜被任命為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黨支部書記時,村里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
聽說村里推薦他當支部書記,孟慶喜出去躲了半個多月。“那時候村集體只剩空殼,還倒欠46萬元。村黨組織基本癱瘓,村部甚至都沒有固定辦公場所。”這樣的情況,讓“萬元戶”孟慶喜充滿畏難情緒。
“你入黨宣誓過,隨時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老書記推心置腹的談話,讓孟慶喜最終決定挑起重任。如何帶領村民摘掉貧困的帽子?孟慶喜想到最有力的抓手——黨建。
上任第一件事,孟慶喜帶著30多名黨員和50多名村民代表,在一個縣辦煤礦留下的破房子里連開3天動員大會,共同為村子謀劃出路。
馬莊村最大的資源優勢是煤,村委會思考后制定目標,開辦煤礦,讓馬莊村實現“兩年小變化、三年中變化、五年大變化”。1987年元旦,孟慶喜帶著32名黨員開建馬莊村第一煤礦,并于10個月后投產,僅用3個月就收回成本,還清債務。
為作長遠打算,孟慶喜帶領馬莊堅定走“地下積累、地上發展”的路子,把挖煤賺來的錢一半用于再生產和改善生活,一半用于發展地面企業,相繼建起化工廠、軋鋼廠、水泥廠等15家企業。
村民的腰包逐漸鼓起來,但精神空虛、思想混亂等問題隨之而來。“不能富了口袋空了腦袋。”在孟慶喜的堅持下,馬莊村于1988年10月組建蘇北第一支農民銅管樂團。“究竟是能吹出糧食?還是能吹出票子?”面對質疑,孟慶喜不為所動,堅持把樂團辦了起來。
那年春節,銅山縣政府舉辦團拜會,馬莊農民銅管樂團用一曲《西班牙斗牛士》打響頭炮。爆火的樂團登上1989年徐州電視臺春晚,當年春晚一共13個節目,20多人的馬莊銅管樂團奉獻了7個。
樂團給馬莊村帶來知名度,許多投資商慕名而來,帶來新發展機遇。企業多了,馬莊村的招商門檻也開始提高,效益不好、高污染、高耗能行業,一概謝絕入內。孟慶喜說,馬莊村吃過粗放發展的虧,煤炭開采后,原有的4800畝耕地塌陷一半,不能耕種。
2001年,國家對煤炭產業進行結構調整,馬莊村3座礦井關閉,全村收入縮減近70%。馬莊村及時調整發展思路,組織黨員干部跑市場、引項目、學服務,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僅用一年時間,馬莊村就從困境中走了出來。
2012年,賈汪區在面積最大的一塊采煤塌陷地上,建成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地處濕地公園西側的馬莊村迎來新機遇,建成環村水系、仿古建筑農家樂、田園景觀體驗園等綠色文旅產業,昔日“黑煤礦”變身“綠莊園”。經過多年發展,當初貧瘠落后的蘇北鄉村,幾經轉型,如今蝶變成為全國文明村、鄉村振興示范村、中國十佳小康村。
5月14日下午,馬莊村“兩委”班子成員聚到一起,開始“頭腦風暴”。“這種‘頭腦風暴’是不定期的,大到馬莊村未來道路怎么走,小到村民家困難怎么解決,都在我們的討論范圍內。”馬莊村黨委書記毛飛說,村“兩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及時有效的溝通中越來越強。
“頭腦風暴”中討論的問題,來源于“文化馬莊人”微信群,馬莊幾乎每戶都有一個“代表”在群里。“村民反映問題后,對口負責的同志認領,及時溝通解決。”毛飛說。村里鋪設管道燃氣、家門口美化等問題,都是群眾在微信群中提出、村委會協調解決的。
踐行賈汪區“十必聯”工作法,馬莊村每名黨員包掛10戶群眾,定期走訪,對村民家中的事事事掛心上,急事不過夜。干群一心,馬莊村形成“村干部領著干、黨員帶頭干、村民幫著干”的良好局面。從此,馬莊村發展跨上更高臺階。去年,馬莊村集體經濟收入超4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6萬元。
農民樂團實現市場化發展,去年完成商業演出40余場,收入60余萬元。樂團不僅是文藝表演團,還是政策理論解讀員、時事政治宣講員、法律法規宣傳員。“今年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用音樂快板的形式展現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精神,反響熱烈。”樂團團長孟輝說。
馬莊村還進一步壯大鄉村旅游業,整合馬莊村樂團、民俗表演團、中藥香包基地等打造馬莊村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突出民俗文化和田園風光特色,“蘇南有周莊、蘇北有馬莊”的旅游品牌效應初步顯現。去年,到馬莊村參觀、旅游人數超過40萬人次,接待收入達33萬元。如今的馬莊村風景秀麗、產業興旺,村民齊心協力,共同繪就更美好的鄉村振興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