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平縣板橋鎮樂巖村鳥瞰。毛虹攝
樂巖村小黃姜喜獲豐收。周葉秀攝
學生們在表演舞臺劇《薪火東勝》。周葉秀攝
滇桂黔邊縱隊司令部樂巖駐地。
1949年元旦,毛主席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將革命進行到底”。為配合解放軍南下,中央軍委命令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這支部隊是云南全省、廣西左江、右江、貴州黔西南和廣東南路(兩個團)的人民武裝匯合發展而成。
同年1月28日,邊縱隊司令員莊田率縱隊司令部、政治部抵達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板橋鎮樂巖村,司令部就設在村中的一處四合院內。從此,這個并不起眼的小山村與轟轟烈烈的解放戰爭連在了一起。
隨著滇桂黔邊縱隊的進駐,羅平板橋一帶成為滇桂黔三省區革命的中心,為羅平地區的解放戰爭注入了強勁動力。兩年多的時間里,邊縱隊在三省區147個縣境,牽制了近15萬的國民黨軍隊,消滅了大批的敵人。
1950年3月,滇桂黔三省相繼解放,隨著滇桂黔邊區黨委縱隊的撤銷,邊縱隊也光榮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那些激烈的戰斗歲月,那些感人的英雄故事,連同司令部深夜搖曳的馬燈一起收入在人們的記憶里。
初夏,走進四合院,雖然早已修繕一新,但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的風采。室內的陳列柜中擺放著軍號、馬燈、茶壺等紅色物件,墻上還掛著破舊的斗笠、蓑衣……難以想象,在當時那樣簡陋的條件下,竟能成功指揮一場場戰斗。
拿起軍號,82歲的張道賢老人給在場的人講起了他記憶中的那段歷史,邊縱隊來到了樂巖,人們就有了靠山,再也不用害怕國民黨中央軍的欺負。司令部在這里發動周邊群眾,開展“反三征”“減租減息”斗爭,讓大家過上了好日子。
如今,雖然已過70余載,可這片土地上的紅色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中變得更加濃烈。紅色基因融入了樂巖的角角落落,也融入了人們的內心,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激勵著大家為幸福生活奮斗、前行。
從高處俯瞰樂巖,除了保留下來的幾處民居古宅之外,幾乎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樓房。樂巖村黨總支書記張云國告訴記者,村里人幸福的日子得益于代代傳承的紅色精神,也得益于近些年快速發展的小黃姜產業。
產業興,則鄉村興。
小黃姜在當地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是在羅平特殊地理氣候環境下形成的特色地方品種。2020年,羅平全縣小黃姜種植面積達到18萬畝,總產量36萬噸,農業產值突破20億元,小黃姜已經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支柱產業和農民致富的“金色產業”。據記者了解,羅平縣累計有1萬余戶貧困戶通過種植生姜擺脫了貧困。
為發展好小黃姜這一產業,板橋鎮黨委政府提出要“注入紅色基因,壯大黃姜產業”,按照“黨委主導、支部引領、協會牽頭、合作社實施、群眾參與”的工作思路,積極推動小黃姜產業朝著綠色、環保、有機、可持續、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板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錢聰林告訴記者:“政府搭建平臺,可以幫助群眾解決黃姜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資金、信息、技術、銷售、存儲等難題,提升姜農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把農戶由‘小生產’引向‘大市場’,讓小黃姜撐起大產業。”
吳恒芳是樂巖村的種植大戶,今年種植小黃姜30多畝。他告訴記者,這幾年小黃姜價格行情有波動,但總體發展得還不錯,政府支持的力度也越來越大,大伙兒的積極性還是挺高的。目前,樂巖全村小黃姜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100畝。
樂巖村小黃姜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張云國和村“兩委”班子成員還在琢磨另一件事兒,如何借助紅色資源,挖掘鄉村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壯大村集體經濟,打造樂巖鄉村振興的另一個“金色產業”。
張云國說:“現在外面來邊縱隊司令部駐地參觀學習的人很多,但是參觀學習完就走了,根本留不住人。我們正打算把司令部駐地周邊的民居利用起來,開發成鄉村文化體驗館,將紅色革命故事講長。同時,鼓勵村民做餐飲、開民宿,把鄉村旅游服務搞好,讓人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