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南省淅川縣城出發,沿西北翻洛陽坡,越黃樹嶺,跨小武當,渡丹江河,穿行百余里,荊紫關鎮菩薩堂村到了。
“瞧,村子就在荊紫關鎮國有林區內,九分石頭一分土,出門就是深山溝,山上只長雜木,溝里莊稼稀疏!”大年初九,淅川薄霧輕煙,乍暖還寒,剛下車,站在村口的菩薩堂村黨支部書記馮書均介紹說。
進村轉轉,村民家的院子里堆滿了待裝的香菇料,香菇烘干機轟隆隆的聲音響徹四周,一名年輕的漢子正在烘干機前忙碌著。
一陣寒暄后知道,眼前這個賣力干活的青年叫鄧義強,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家里六張嘴兩畝地,石旮旯里刨食,肚子都填不飽,只能出門打工!”憶往昔,鄧義強直搖頭,他父親身患心臟病已有十幾年,“打工掙的錢全進了藥罐子,還欠了一屁股債!”說起這些,鄧義強紅了眼眶。
“村里有座菩薩廟,過去,老天爺不賞飯,老百姓只能去廟里燒香跪拜,收成不好要拜,生了病也要拜,家里貧寒更要拜……”馮書均感慨地說,千百年來,村民并沒有因虔誠的祈求擺脫貧困。菩薩堂村是河南省深度貧困村之一,貧困發生率達50%以上。在村里,像鄧義強一樣的貧困戶有186戶。
2016年初,淅川縣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全縣選派4800余名優秀干部,成立176支工作隊入駐140個貧困村結對幫扶。“縣里還安排了一百多名后備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菩薩堂村選派的是縣體育中心的小伙子。”馮書均回憶說。
“他們到我家嘮了很久,啥都問,致貧原因、發展障礙、技能情況都一一記錄。”回憶起駐村干部初次進村的場景,鄧義強至今記憶猶新。
上有老下有小,沒法打工。駐村干部建議鄧義強種香菇,香菇回本快,還有政策、資金支持。“剛開始,兩眼一抹黑,急得我抓耳撓腮。”鄧義強嘿嘿笑著,隨后,駐村干部來了,“縣里組織香菇技術培訓,去不去?”“中!咋不去?”鄧義強雙手一拍,跟著其他貧困戶一道去鄰縣觀摩學習去了。
學成歸來,鄧義強摩拳擦掌,頭一年就種了8000袋香菇,當年掙了兩萬元。嘗到甜頭后,鄧義強全家老小齊上陣,放心大膽地干起來。“如今種了一萬五千袋香菇,年收入近4萬元。”鄧義強臉上堆滿了笑容。
施策,因人而異。在鄧義強家臨近的一戶農家院里,貧困戶曹子華正在剝桐籽。“我有心臟病、膽結石,老伴有輕度腦梗。為這病,俺倆過去沒少往菩薩廟里跑,病沒好,家里還窮得揭不開鍋。”曹子華不好意思地笑了,“如今好了,兒子在外打工能掙不少錢,俺剛做完膽囊摘除手術,醫保報銷完,自己沒花幾個錢”。
原來,為曹子華家的情況,駐村干部們沒少登門拜訪,為他家制定了“脫貧計劃”:在山坡上種上20畝板栗樹,由老兩口打理;鼓勵兒子參加技能培訓后外出務工;協調兒媳鎮內務工,順便照顧家里。
“種植板栗一年收入近萬元,兒子外出務工掙4萬多元,加上教育補貼、糧食補貼、林地補貼、大病醫保等,2019年,我家也能順利脫貧了。”曹子華掰著指頭算收入賬。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駐村干部們踏遍村里的家家戶戶,截至2018年底,共帶動菩薩堂村發展600畝核桃、300畝大櫻桃、10萬袋香菇;還幫忙辦起了電商合作社,專門銷售土雞蛋、香菇、酸菜等土特產,年銷售額達百萬元;對村里350多名年輕人進行技能培訓,提供就業服務,目前已全部安置在西安、鄭州、天津等地務工,人均年收入4萬多元。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有扶貧干部這些‘活菩薩’的幫助,我們接續奮斗,今年脫貧致富奔小康沒問題。”曹子華握著拳頭說。
每逢春節,菩薩堂村的村民們就會自發組織春節聯歡會、新春運動會、孝老愛親會等,用大戲《歡歡喜喜奔小康》、鑼鼓曲《光榮花》等節目來感恩新生活。同時,他們邀請駐村扶貧干部“坐上席”,參加村里的“百家宴”,一起歡樂過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