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雄是重慶市規劃設計院的一名“80后”設計師,作為重慶首批“鄉村規劃師”,去年6月,熊雄到梁平區金帶鎮滑石村“走馬上任”。大到指導村規劃編制,小到改水改廁設計,出主意、跑現場,城里長大的熊雄樣樣用心出力。在村里扎了半年多,皮膚曬黑了,熊雄心里卻高興:“發揮專長為老鄉做點實事,值得!”
人才興,鄉村才會興。重慶認真落實中央要求,推動鄉村振興,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外引內育,下派上掛,既輸血又造血,引導人才持續向鄉村集聚,聚攏鄉村振興生力軍。
抓源頭,為鄉村振興培養本土人才。打好“鄉情牌”,念好“引才經”,重慶綜合運用脫貧攻堅等相關政策,回引8900多名本土人才回村掛職帶領群眾創業。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和青年農場主培訓、農村電商人才培訓等項目,一大批創業人才在鄉村舞臺各展其長。
重慶永川區“十里荷香”生態園園主張優華回鄉流轉了3000畝地建生態園,起初并不順利。“夏季生意還行,一過8月就淡了,到年底一算賬就頭疼。”一籌莫展之際,區農委推薦他參加青年農場主培訓。專家授課、外出取經,思路一下寬了。張優華建起荷葉加工車間,又對園區改造升級,成功申報了研學旅行基地。“現在,生意多得忙不過來,還得多請些村民來務工。2018年毛收入就有2000萬元。”
抓下派,為鄉村振興給足智力支持。重慶實施科技特派員選派計劃、“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等,暢通智力、技術、管理、服務下鄉通道,推動人才、項目和資源下沉鄉村。2018年新選派2700余名科技特派員到貧困村提供科技服務。
“董博士來啦!”董鵬剛進潼南區罐壩蔬菜基地,村民彭應萍就熱情招呼。作為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蔬菜產業科科長,董鵬還有個身份——科技特派員。“長勢弱,得追肥,還要注意防病蟲害。”鉆進彭應萍的蔬菜大棚,董鵬邊看邊叮囑。“要得,要得!”彭應萍連聲應,“多虧董博士幫我優化肥料結構,種的卷心菜才能提早上市,每畝增產500公斤,增收700元哩。”
抓改革,讓人才在鄉村有干頭有信心。重慶改革鄉村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招聘、職稱評審、待遇等給予政策傾斜,建立符合基層人才特點的評價機制,有效激活了鄉村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不僅能留住,還要有提高。對基層專業人才,重慶繼續加大多渠道培養力度,每年從三峽庫區選派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干,到市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上掛研修半年。目前,全市有1900多人參加了這項名為“三峽之光”的培養計劃。
27歲的鄒健原本在外地有份滿意工作,但老支書與他的一次長談,讓他下決心回鄉,在涪陵區馬武鎮林口村當了“村官”。說起村里正在干的“大事”,任村委會主任的鄒健直說“忙不贏”:村路硬化,才完工一條又要啟動下一條;荒坡上種的花椒、核桃、中藥材,侍弄得盯緊;村容村貌的美化也該提上日程了……“鄉村振興政策這么好,勁頭越干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