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明(右)了解村里香菇產業收成。
冷菊貞(右)推介小南河村特色農產品。
小南河村夜景。
黑龍江地處我國北疆,有8個邊境市(地)、18個邊境縣、1393個邊境村,邊境線綿長、邊境基層黨組織多。
立足這一實際,黑龍江省專門出臺《關于加強邊境地區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若干意見》,把邊境地區基層黨建作為重點任務強力推進,讓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在邊境線上,助力興邊富民、強邊固防。
選優派強邊境村第一書記
“針對邊境地區人難選、選人難的實際問題,我們從市縣機關選派干部下派邊境村任第一書記,實現1393個邊境村全覆蓋,特別是突出抵邊村這個重點,選派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的干部任第一書記。”黑龍江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雙鴨山市饒河縣地處黑龍江省東北邊陲,烏蘇里江中下游,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邊境線長達128公里,有15個抵邊村,該縣精心選派第一書記到村幫扶,其中科級以上干部7人、本科及以上學歷占一半以上。
2015年12月6日,饒河縣小南河村迎來了駐村第一書記——冷菊貞,這個坐落在烏蘇里江畔的建檔立卡貧困村隨即發生了“蝶變”。
冷菊貞組織村民把自家屋子改造成農家樂,打造鄉村民俗文化游。她墊錢購置花布、年畫、窗花等裝飾品以及500個紅燈籠,裝扮民俗老屋,拍照片、剪視頻,發到網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攝影愛好者前來采風。閉塞的村子從此打開了與外界溝通的“窗口”,村民也找到了一條致富的新路。冷菊貞帶領黨員群眾成立了小南河農家旅游協會和農業旅游公司,注冊了4件37類商標,村里先后有了酒坊、油坊、豆腐坊、大棚園區等特色產業,在今年年初的全省駐村扶貧年貨大集上,小南河村辣椒醬銷售額達10萬余元。
前年任期將滿之際,村民們將冷菊貞團團圍住,希望她能留下來,經組織部門批準,冷菊貞任期延長了三年。今年,她光榮當選全國“三八”紅旗手、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公務員,并榮獲2019年度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廣大邊境村第一書記堅守崗位、勤勉奉獻、履職盡責,涌現出一大批像冷菊貞這樣的先進典型,他們深入開展強黨建、抓產業、促民生,每個人都是飄揚在邊境村的一面鮮紅黨旗。” 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選準配強邊境村黨組織書記
“邊境地區地廣人稀,農村人口大量外流,村黨組織帶頭人年齡老化、結構不優、后繼乏人等問題比較突出。邊境村尤其是抵邊村的黨組織書記在思想觀念、思維眼界、發展意識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坦言。
黑龍江省積極拓寬選人渠道,嚴把人選入口關,突出政治標準,切實把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的優秀黨員,提拔到邊境村黨組織書記崗位上來。
佳木斯市同江市向陽鎮同富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許克明今年35歲,是土生土長的同富村人,通過換屆成了村子的“當家人”。
同富村是個邊境村,全村172戶,人口397人,村民以種植玉米為主要收入來源,長期以來村黨組織軟弱渙散,在村民中沒有威信。許克明“當家”后,以精準扶貧為契機,帶領村民利用自身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采取土地流轉、集中經營、創辦合作社、調整種植結構等方式,使村民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
村里的基礎設施也得到了完善,5.5公里的硬化路面、80盞路燈、160平方米的“一站式”辦公大廳、1000平方米設施齊全的廣場,180平方米的村民娛樂室、同江市首家“村史展館”相繼建成。2018年,同富村被評定為同江市五星級村黨組織,晉升先進行列。許克明深有感觸地說,“‘一肩挑’后,兩委班子同唱一首歌,共下一盤棋,責任分得清,難題能解決,在群眾中自然就有了威信。”
除大力推行“一肩挑”外,黑龍江省注重加強邊境地區村級后備干部的選拔、教育和培養。據介紹,目前全省已培養儲備邊境地區村級后備干部3263人,平均每個邊境村有后備力量2人以上。
黨建引領集體經濟騰飛
9月17日,由黑龍江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聯合舉辦的全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經驗交流會在邊境城市牡丹江市召開。這是該省連續第四年通過現場示范方式,定標引路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哈達鎮隸屬邊境縣雞東縣,轄9個村、16個自然屯,2個社區居委會。近年來,哈達鎮黨委以黨建為引領,依托地緣、資源、產業等優勢,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有效途徑,強力推進集體經濟發展。鎮黨委書記代江宏介紹說:“我們多次組織村兩委認真梳理家底,每個村都明確了2-3個增收路徑,保證村村有項目、個個能增收。”
抓住雞西市連續召開“金雞歸巢”項目對接會的契機,哈達鎮黨委通過挖掘各村資源,簽約東風村鴻鵬養老院和免燒磚廠、程家村果蔬大棚、太陽村潤恒商品混凝土攪拌4個項目,每個村集體經濟年增收近50萬元;同時,鼓勵各村發展新興農業、綠色農業,青山村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方式,建設500畝蟹稻、魚稻基地,村集體還集中開發機動地種植防風、丹參等中藥材,去年實現增收20萬元。
“鎮黨委通過推動各村產業結構調整、整合資源、盤活土地等措施,2018年全鎮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實現280萬元。” 代江宏高興地說。
據介紹,黑龍江明確,各邊境縣(市、區)黨政班子成員每人聯系指導1-2個無集體經營性收入的村或集體經濟薄弱村,幫助摸清家底,找準發展路子。目前,全省1393個邊境村中,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1391個,其中年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797個,占總數的近六成,邊境村集體經濟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