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子去年剛通過脫貧驗收,群眾致富動力不足,致富根基還不太牢固。經過深入思考,村里決定黨史學習教育先做好兩件事:建設黨史教育館和發展現代農業。
建設黨史教育館,旨在讓黨員群眾從黨的歷史中汲取力量,將愛黨、愛國情感,融入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奮斗行動中。村黨史教育館,我們進行了精心設計,以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為主線,多方收集資料,通過展板、圖畫、多媒體等形式,生動展現黨的發展歷程。展板以普通話+民族語言,同時嵌入了本地元素,通俗易懂,接地氣,方便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學習。作為第一書記,我每周都到黨史教育館里向黨員和群眾講黨史,還在村里培養了兩名草根宣講員。現在,學習黨史已經成為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黨員群眾說,正是在黨的英明領導下才擺脫了貧困,接下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更要通過自身努力,讓各項政策落地見效。
學黨史,落腳點是要辦實事、解難題。眼下正逢果樹春剪關鍵時期,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走進村民的西梅果園,搶抓春末夏初黃金期,幫村民修枝剪葉、壓枝施肥。在勞動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很多種西梅的人家,由于缺乏種植經驗,導致西梅掛果率低,果實品相不佳,西梅一直賣不上好價錢。要讓西梅真正成為提高村民收入的抓手,必須在種植技術、規模和銷售門路上想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我利用自己的“人脈”,請來了林果技術員,讓他們現場“開方把脈”。村民艾孜買提·買買提逢人就說,今年種西梅有信心了,技術有人教,銷路也提前溝通好了,他家25棵西梅樹預計能多賺1萬多元呢!
正如西梅種植一樣,在推進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注重把群眾關切的一件件小事辦好,讓群眾收獲獲得感、幸福感。脫貧攻堅以來,村里新建了8座溫室大棚,我們組織村干部和致富帶頭人到先進地區學技術,同時聘請了山東壽光的蔬菜專家做指導員,手把手地教村民種植。種子、肥料、地膜等生產物資由工作隊負責籌措,大大降低了群眾的生產成本。目前,首季葫蘆瓜、西紅柿、辣椒已上市銷售,收益超過4萬元,種植效益更高的黑珍珠西瓜,也即將上市。通過推進農業轉型發展,增添了村民的致富動能,由起初的不敢干到現在的搶著干。(新疆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鄉托萬哈迪勒克村第一書記、“訪惠聚”工作隊隊長 王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