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勝鎮銀河村院壩內“小院講堂”開講。 唐萬春 攝
參加“黨建引領鄉村善治交流研討會”的代表觀摩通安村“新風小院”建設。
通安村“三崇堂”小院俯瞰。
5月15日,本報在重慶市榮昌區舉辦“黨建引領鄉村善治交流研討會”,旨在搭建一個交流平臺,讓一地有益的探索成為各地共享的財富。
應邀參會的部分省區市黨委組織部的同志,走進榮昌區安富街道和萬靈鎮,實地觀摩了該區以“新風小院”創建為抓手,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徑。榮昌的實踐,給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新風小院”創建密碼,有助于各地分享互鑒。
“新風小院” 是什么
“新風小院”是榮昌區鄉村治理的基本單元,是由10到30戶村民組成的傳統院落,從而大大縮小了基層治理半徑。取名“新風小院”,寓意對鄉村治理的美好憧憬,讓小院的管家小院選,小院的事情小院做,實現鄉村治理由“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轉變。
【新聞現場】 “玉鼎村靠近榮昌‘網紅’馬拉松賽道,非常適合吃‘旅游飯’……”去年6月,萬靈鎮黨委書記皮榮剛來到玉鼎村,與數十位村民共繪發展藍圖,一番話吊足了群眾胃口。隨后皮榮剛話鋒一轉,“但是,村里環境不干凈、不漂亮,誰愿意來呢?沒游客,土雞土鴨也賣不上價……”
淺顯易懂的道理讓村民們直點頭,皮榮剛順勢“推銷”起“新風小院”,“一個10至30戶的院落即可申報‘新風小院’創建,申報成功,每年每戶能有240元積分獎勵,哪個小院漂亮,鎮里就優先把人行便道修到哪兒、路燈安到哪兒……”這是“新風小院”創建之初,鎮村黨員干部宣傳動員的一個鏡頭。
【縱深解讀】 “成渝地區鄉村院落分布比較分散,將治理單元由過去的村民小組調整為10至30戶傳統院落,大大縮小了鄉村治理半徑,提高了治理精度和效能,這是因地制宜的制度設計,有利于破解以往‘干部干、群眾看’的治理困境。”榮昌區委書記盧紅介紹,在“新風小院”創建過程中,按照“黨員宣傳發動、村民自愿申請、村級審核上報、鎮街評估篩選、區級復核把關”的流程,采取賽馬機制,每年確定100多個農村院落開展創建工作。把區級各部門涉及鄉村治理的所有工作要求,整合細化成黨建引領、環境治理、“三治融合”等7大類、22個具體創建指標,變“各自干”為“一單清”,通過小院示范、連點成線、連線成片,把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效能覆蓋到鄉村最末端。
為推動“新風小院”創建標準化,榮昌區出臺了九步工作法。但細化流程并不意味著“一刀切”。鎮村在充分吸納群眾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根據小院所在地傳統習俗、文化底蘊、產業發展不同,差異化建設特色小院,做到“一院一主題、院院有特色”。比如,安富街道通安村的“三崇堂”小院,就以“崇文、崇禮、崇信”為建設內容,“這個小院,先后走出了數十位大學生和能人,有18位青年應征參軍。小院取名‘三崇堂’,就是為了在村民中厚植家國情懷,以身邊人激勵身邊人,以身邊事鞭策身邊人。”通安村黨總支書記鄧躍虎指著“三崇堂”院史館中的鄉賢介紹說。廣順街道高瓷村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后,確定了“法治小院”建設主題,讓村民在懂法守法中共享幸福生活。
“新風小院”創建核心在內容,重點在機制創新,而不是一味地比拼場館等硬件設施。萬靈鎮玉鼎村唐家小院,以“思想美、環境美、前景美”為創建主題,記者在現場看到,一片竹林下,擺放著石桌和石凳,那就是小院村民議事的場所,涉及小院的事情,大家坐在一起當面鑼對面鼓地說開去。“用錢砸出來的小院并不是我們所要的。”萬靈鎮黨委書記皮榮剛說。
去年,榮昌區共有112個“新風小院”完成創建,其中以自治為主題的21個,以法治為主題的23個,以德治為主題的5個,以產業發展、文明村風等為主題的6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