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左)和村民們交流菊花生產銷售情況。 何希斌攝
廬江縣白湖鎮陶沖村地處安徽省中部,位于3A級旅游景區獨山風景區境內,村域面積12平方公里,以丘陵地形為主,耕地4537畝,山林2005畝。長期以來,村民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經濟來源,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2014年,陶沖村被列為省級重點貧困村。經過各級持續幫扶,2016年陶沖村脫貧出列。2017年,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2018年4月,我就任陶沖村黨委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作為剛剛脫貧后的首任扶貧干部,必須盡快帶領村“兩委”找到適合村子可持續發展的致富之路。我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村內企業,經過近兩個月的走訪調研,發現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村里農業用地較多,但比較分散,農戶各自種植,土地集約化利用效果不好,沒有發揮規模效應。另一方面,長期以來,農戶種植水稻、油菜等傳統農作物,價格難以提升,農民家庭純收入較低。
如果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發展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也許就能為農民和村集體增收。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先后來到白湖鎮扶貧辦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向專家討教。鎮扶貧辦主任周躍玲認為,扶貧工作不能脫離實際,必須結合村發展規劃,這樣才能獲得支持,享受扶貧政策。鎮農技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鄭先報說,陶沖村土質和氣候環境比較適合種植菊花。經過實地調研與專家建議,我覺得可以發展金絲皇菊產業。一方面,陶沖村“一村一品”建設重點是發展苗木花卉,金絲皇菊屬花卉類,符合發展規劃。另一方面,金絲皇菊既是茶飲,也是中藥,市場需求量較大,且投資小,易種植,收入可觀。
我把想法向村“兩委”全盤托出,少數人不太贊成。有人認為,菊花是經濟作物,萬一市場前景不好,村民吃啥?有人說,村民祖祖輩輩種水稻,思想上未必能轉變,種菊花也需要技術,種不好怎么辦?我說,凡事不破不立,大家一定要解放思想,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一定能把事干好。我還把土地流轉、企業招標、旅游發展、政策扶持、經營模式等一系列想法,向大家一一介紹。經過一番討論后,他們慢慢接受了我的觀點。
經過1個多月的緊張工作,村里流轉了高質量農田,并專門成立陽光陶沖特色農業合作社,吸收農民資金、土地、技術和勞力,采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方式,參與農業市場化經營活動。我們以合作社名義招標,與廬江縣四宏特色農業合作社簽訂合同,開工建設四宏金絲皇菊扶貧產業園。2018年7月,產業園正式投入使用,首批種植徽州皇菊、金絲皇菊共300畝。2018年10月,在鎮扶貧辦支持下,經過3個月緊張施工,投資200萬元的菊花烘干房交付使用。烘干房共3間,占地面積10畝,內設先進的自動化菊花烘干設備,日處理鮮菊花達150公斤。2018年11月,皇菊進入采摘季,來自深圳、珠海等地的收購商直接進入田間地頭搶購,菊花畝產值達2萬元,產品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市場。
雖然金絲皇菊扶貧產業園建成時間不長,但我們已經嘗到了“思路一變天地寬”的甜頭。2017年,我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10萬元。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躍升至近20萬元,增長了近1倍。金絲皇菊扶貧產業園還采取入園務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家庭代種等方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2018年累計安排37名扶貧對象務工,年人均增收近4000元。此外,村里還在產業園附近新建了木生山莊,提供食宿服務。花季來臨時,周邊慕名前來賞花、品鑒、攝影、研學的游客絡繹不絕,帶動了民宿、餐飲、垂釣等鄉村旅游業發展,增加了村民收入。
目前,我們正籌劃將金絲皇菊扶貧產業園規模擴大至500畝,并在園區內修建700米水泥機耕路,方便機械化生產。我們還積極爭取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項目支持,擬建菊花觀賞臺、公廁、游客步行道、停車場、服務驛站、研修基地等旅游基礎設施,準備籌辦菊花小姐選美大賽、菊花展、菊花茶道表演、菊花展銷會等旅游項目,力爭圍繞菊文化,打造“種植+旅游+研學+扶貧”的新型業態模式,將陶沖皇菊產業做大做強,全面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讓皇菊之花開在陶沖、香飄萬里,讓陶沖村民忙在園區、樂在心田。
(作者:安徽省廬江縣白湖鎮陶沖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