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解基層黨組織在動員、組織群眾方面存在的難題,重慶市榮昌區把基層治理重點調整為農家院落,在全區范圍內,以10戶—20戶傳統院落為單位,打造各具特色、不同主題的“新風小院”。
小院的事情小院定,小院的管理小院做。每個“新風小院”推選出3—5名有威望、有能力且愿意服務的“管家”,由他們組成領導小組或理事會,負責院落的日常管理、政策宣傳、民情反饋等。對涉及本院的重要事務,先由領導小組或理事會初議,再提交群眾大會討論決定。
去年5月,直升鎮萬寶村籌備建立了“椒香小院”,推選村干部高美為小院院長,共商共定“院規”及獎懲辦法。“依托‘椒香小院’,我們多次開展智志雙扶教育、產業技術培訓、法治宣傳教育等,使小院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發力單元。”高美說,小院建成后,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鄰里關系也更加緊密。
“鄰居們對我好,輪流來照顧我,感謝他們喲!”在道觀村“田園小院”步道上,見到小院院長李再秀時,68歲的劉大娘真誠道謝。原來,劉大娘身體不太好,兩個兒子在外工作,丈夫也時常外出打工,小院里的18戶人家,幾乎家家都幫過劉大娘。
“鄰里和睦,是小院管理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李再秀說,小院成立之初,他們嘗試了很多管理方法,比如參加小院普法宣傳、修建設施設備等可以加分;每月還推出主題評比,設立“五好人家”評比欄。“大多數村民都是要面子的,通過這些評比,個人、家庭以及鄰里關系都悄然發生了改變。”李再秀說。
“椒香小院”“田園小院”同為“新風小院”,為何名字不一樣呢?“‘新風小院’建設不搞‘一刀切’,而是‘一院一策’,用鄉土文化、鄉愁鄉魂凝聚群眾。”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解釋道,通過組織小院群眾收集當地歷史文化、產業變化等資料,弘揚“小院文化”、提煉“小院精神”,增強村民的身份認同和主人意識。
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廣順街道高瓷村,創建了“法治小院”,讓村民在懂法守法中樂享生活;安富街道通安村三崇堂走出了多位成功人士,小院以“崇文、崇理、崇信”為內容建設“德韻小院”,著力傳承優良家風。2020年,榮昌區共建成“新風小院”112個,其中以“自治”為主題的小院21個,以“法治”為主題的小院23個,以“德治”為主題的小院5個,產業、文化等其他主題小院63個。
據悉,榮昌區每年將推動不低于100個“新風小院”創建,通過5年努力,打造數百個“新風小院”,成為當地創新推動新時代鄉村善治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