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我們怎么干?”1月31日,在重慶市北碚區三圣鎮天宮村小灣院落,一場鄉村振興圓桌會正在舉行,副鎮長周巡友率先向參會的干部群眾提問。
圓桌會現場
天宮村是三圣鎮打造的鄉村振興示范點。去年3月以來,全村整治房屋132戶,先后建起了600余畝特色柑橘種植果園、400余畝多彩園林、6公里彩色步道、5000平方米生態停車場,以及休閑釣魚基地、農耕文化長廊等,被授予首批“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
“已經很好了,還要啷個振興呢?”64歲的村民李澤炳第一個發言。前幾年,老李老伴身體不好,女兒讀大學要花錢,全靠他打零工養家,后被評定為貧困戶。現在,老李在一家養豬場打工,每月工資4000元;女兒大學畢業在銀行工作,每月工資6000多。老李說:“村子漂亮了,家也脫貧了,這就是我想要的好日子。”
“脫貧是起步,鄉村振興要邁大步!”周巡友告訴李澤炳,好日子不只是收入提高了、院落變美了,還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要干的工作多著哩!”
“那我能做點啥?”李澤炳急了。
“你傳授養豬經驗也是支持產業振興啊。”周巡友說,“還有,你女兒不是學的英語專業么,有外國人來村里旅游,你女兒還可以做義務翻譯。”
提到旅游,天宮村黨總支副書記李嘉感受頗深。“我之前學的鄉村管理專業,可自從村里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后,我感覺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夠用了。” 李嘉說,她又在工作之余學習鄉村旅游知識,以備不時之需。
同樣感到“本領恐慌”的還有本土人才李必樹、志愿者黃玲。李必樹中專學的是電子專業,現在在自考大專行政管理專業。黃玲高中畢業,之前一直在家帶孩子,去年她參與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后,也發現專業知識缺乏,就與李必樹一道參加自考。
“小張,你是大學生,談談你的看法?”周巡友微笑著看著張淇幃。24歲的張淇幃是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2019年大學畢業后,應聘到天宮村臨近的德圣村“三生三世桃花源”,從事桃園技術研究和智能化管理工作。“我是個打工的,又是外鄉人,就不說了吧?”
“你可不能把自己當外人!”李必樹搶過話頭稱,自己老家在100多公里外的綦江區,但在天宮村待了一年多,覺得這里離重慶主城近,空氣好、環境也漂亮,準備就落戶天宮村了,“我早把自己當天宮人了。”
李必樹一席話,讓張淇幃不那么拘謹了。他介紹,“三生三世桃花源”占地360多畝,今年將有10萬斤精品桃掛果。果園面積大,但周邊民工少,自己正著手打造“智慧桃園”,降低勞動力使用量,努力提高桃子品質。
“你不能只盯著桃花源哦。”53歲的周英發話了。周英文化程度不高,但一直在主城做生意,協調、管理能力強。去年,她回到村里參加了鄉村振興示范點的打造。她說:“調解鄰里矛盾、監督工程質量,我可以做,但真要發展產業,還得依靠張淇幃這樣有文化、懂專業的年輕人。”她調侃道,“給張淇幃介紹個本地女朋友嘛,那他就成天宮人了!”
……
“村民回來了,關鍵還要有人才引領。”鄉村振興人才從哪里來?周巡友說,除了引進,更需要本土人才轉型,提升適應鄉村振興需要的本領。他很欣慰,參加圓桌會的年輕人已經意識到自身的“短板”,都在努力學習,“多問問‘鄉村要振興,我們怎么干’,就會找到自己的發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