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瓊在采摘木耳。 莫珍世 攝
“室內種植別樣美,木耳高產民眾樂……”三月廣西春光美,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洋溪鄉紅巖村毛木耳種植基地里,一排排菌棒長勢喜人,80后女書記潘彩瓊帶著村民開心地唱著侗歌摘著木耳。
潘彩瓊挑起紅巖村“當家人”的擔子已近4年。憑借此前任村主任、村婦女主任的經驗積累,30出頭的她迅速找準路子,實干加巧干,引領黨員群眾發展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潘彩瓊擔任村書記以來,開展形式豐富的“侗感黨課”“田園黨課”,組建黨員先鋒服務隊入戶,建成3個黨員帶富示范基地,培養5名黨員致富帶頭人,帶動40戶貧困戶脫貧摘帽。紅巖村因此收獲自治區“三星級黨組織”榮譽。
油茶產業就是在建強支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起初,潘彩瓊利用教婦女跳蘆笙舞的機會,拉家常、聽心聲,話題總離不開油茶。她結合“主題黨日”活動,帶領村干部、黨員骨干和村民代表外出觀摩,在紅巖屯的集體林場建起60畝軟枝油茶示范基地,供村民學技術。同時組建油茶備耕先鋒隊,駐村干部、村黨員干部搶抓時節,上門為勞動力少的家庭栽種“搖錢樹”。到今年3月,紅巖村已種植8個新品種優質油茶1600多畝。
看到村里優質土特產滯銷,潘彩瓊跑市跑縣,希望幫扶單位開展消費扶貧,去年為村集體增收3.6萬元。該村還利用上級扶持資金50萬元,與三江縣文旅公司合資成立惠農公司,通過合股聯營獲得分紅收益。2020年,紅巖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萬元。
潘彩瓊深知集體經濟不能全靠輸血,必須自主造血。2020年10月,村集體拿出6萬元,加上幫扶單位出資,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毛木耳種植基地。“現在三四天采一次,每次產量500多斤。”紅巖村副書記石炳秀說,該基地今年將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
產業興旺的背后,是潘彩瓊舍小家為大家的付出。為修產業路,潘彩瓊主動提出讓施工隊先挖自家的茶葉地,原先反對的村民看到書記帶頭,紛紛表態支持。至今,已新增產業路8條14公里。她的丈夫是小學校長,也常為她出謀劃策,甚至為她加班整理材料。夫妻二人為紅巖村忙得分身乏術,家里的農活交給了70多歲的公婆。
潘彩瓊是三江縣組織部門著力培養的“巾幗支書”中的優秀代表。近年來,該縣通過“招回”+“引培”,鼓勵女大學生、外出務工女強人返鄉創業。目前,全縣170個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中有女性367人,女性黨組織書記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