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夕陽輕撫大地。在福建東山縣陳城鎮岐下村蔚藍的海面上,連綿不絕的漁排舒展開來,好一幅“海上牧場”美麗畫卷。伴隨著星星點點的燈火漸次亮起,在海上勞作了一天的漁民們三三兩兩回到漁排上小木屋中休憩泡茶,享受一天中難得的休閑時光。
其中一間小木屋上,一面鮮紅的旗幟迎著海風飄揚。這是岐下村的“海上牧場黨支部”所在地,也是黨支部書記陳細水的漁排。自從兩年前這個“漂在海上的支部”成立后,這里便成了支部12名黨員定期學習、活動的場所。
岐下村人均耕地少,面朝廣闊的詔安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村民們“靠海吃海”,陸續下海發展網箱養殖,如今,養殖規模在全縣數一數二,在漁排上直接從事漁業生產的就有500多排戶、1000多人,網箱總數4萬多格。養殖戶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漁排承載著全村群眾一年的豐收期望。
“村里有句形象的話,叫‘陸上一個岐下村,海里一個岐下漁村’。”全村最早從事網箱養殖的村民陳榮欽說。
漁排已經成為村民的“第二家園”,在生產生活中,鄰里糾紛、磕磕碰碰在所難免;養殖戶們遇到養殖生產難題、臺風等突發事件時,位于岸上的村黨總支很難在第一時間獲知海上的消息,無形中增加了管理難度。
2018年5月,陳城鎮黨委批準岐下村成立“海上牧場黨支部”,從此,這片海域上空飄起了一面鮮艷的黨旗,將漂在海上的12名黨員凝聚了起來,也將原本“各自為營”的養殖戶們緊緊團結了起來。
按照水域和漁排分布,“海上牧場黨支部”被分為4個片區,每個片區有3名黨員掛鉤漁民產業幫扶、防汛等。
黨支部書記陳細水也是岐下村的網箱養殖大戶,養殖面積50畝左右。一有閑暇,他就和黨員們挨家挨戶“串漁排”,了解養殖戶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打開陳細水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入夏水溫升高,藻類繁殖,魚類容易缺氧,近期打算請縣里的水產專家來漁排上為大家講授養殖注意事項。”“4月份投放的魚苗即將上市,因為疫情導致市場需求減少,馬上發動黨員想辦法聯系客戶,幫養殖戶開拓銷路”……
在被大海環抱的東山,不少漁村像岐下村一樣,將黨建延伸到生產生活的最前線,打通服務黨員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東山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沈義勇說:“作為海島縣,東山將海的特色與黨建工作相融合,讓漁村黨建帶上大海的味道,做到‘海風吹、黨旗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