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縣牢固樹立“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檢驗黨建看脫貧”的理念,緊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抓班子,建陣地,興產業,聚人才,強基礎,增活力,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的引領作用,推動基層黨建活力轉化為脫貧攻堅動力。
一是緊盯“關鍵少數”,強化政治引領力。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書記在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中的“領頭雁”作用,通過集中輪訓、專題培訓等方式,教育引導各級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縣委高度重視鄉鎮黨委書記選拔任用,堅持從政治素質過硬、群眾工作能力和駕馭復雜局面能力強的優秀干部中選拔。在保持貧困鄉鎮黨政正職基本穩定、脫貧攻堅期間不調離、不交流的同時,對不勝任、不適宜擔任現職的進行了堅決調整。縣委主要領導對縣委、縣政府分管脫貧攻堅領導,各鄉鎮黨政正職、縣直部門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分管扶貧副鄉(鎮)長進行了集體約談,進一步靠實責任、傳導壓力,提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持續推進“農牧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按村干部職數1∶1比例、村黨組織書記1∶2比例建立后備隊伍庫,并及時調整優化,夯實了脫貧攻堅的組織根基,構建起三級書記抓扶貧、全縣黨組織和黨員促脫貧的工作格局。
二是堅持強基固本,發揮支部組織力。牢固樹立“標準決定質量”的理念,強化“四抓兩整治”工作舉措,扎實開展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工作。注重在致富帶頭人、在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非公有制企業人員中發展黨員,黨員結構得到一定改善。落實資金1700余萬元,新建7個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提升改造31個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統一“黨群服務中心”標識,凸顯黨建元素,全面規范村級活動場所功能設置。充分運用“甘肅黨建”信息化平臺對全縣各級黨組織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制度進行督查提醒,不斷提升“甘肅黨建”APP覆蓋率和黨內組織生活完成率。盯緊基層黨建中的薄弱環節和不足,整頓提升36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會同紀檢監察、公安、司法、民政、信訪等相關部門單位,對全縣97個農牧村和3個社區887名“兩委”成員進行了任職資格聯審。對照“八種情形”,有序推進黨員信教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教育轉化145人,組織處理1人,幫教轉化1人。落實村級辦公經費和村組干部報酬,建立穩定增長機制。管好用活第一書記、選派干部、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幫扶工作隊“五支隊伍”,充分發揮脫貧攻堅“生力軍”作用。
三是堅持以人為本,激發人才支撐力。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衛生、教育以及涉農領域的各類人才到貧困鄉村服務,并把服務脫貧攻堅的成效作為人才評價和職稱晉升的一條“硬杠杠”。從縣直機關單位先后分兩批次選派872名熟悉現代農牧業、群眾感情真摯、工作能力突出的干部下沉鄉村一線,將行政、工資和組織關系轉到鄉鎮,會同掛職書記、幫扶隊員、鄉鎮干部,匯聚起了眾志成城拔窮根、促振興的強大力量。把優化鄉村人才發展環境、充實鄉村人才隊伍作為關鍵,通過制定鄉村人才引進計劃、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提供產業補助資金、開展勞務技能培訓等多項舉措,優化人員力量配置、盤活現有人力資源,吸引回流近2000名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或在家致富,讓本土人才成為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
四是立足產業振興,增強發展內驅力。按照“組織相加、工作相融、黨建引領、發展共贏”的原則,引進扶貧車間產業鏈,把黨建引領的作用體現到產業發展和富民增收上。全面推廣“三鏈”模式,在產業鏈上設立黨小組193個,在合作社成立黨支部,496名黨員帶頭創辦合作社,485名農牧民黨員結對幫扶970戶貧困戶,使基層黨組織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心骨和領路人。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的有49個村。確定2020年中央三部委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8個,目前全部按照計劃推進落實。全縣創辦扶貧車間18個,吸納400余名貧困勞動力就業。
五是把好主體導向,凝聚群眾向心力。為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艱苦奮斗、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擯棄“等人送小康”的懶惰心態,徹底改變“靠人來救濟”的依賴心理,樹立“貧困并不可恥,安于貧困才可怕”的觀念,激勵貧困群眾靠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營造“人人重實干、戶戶爭脫貧”的良好氛圍,實現了“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堅持自治為基,積極引導村民共同參與討論、自定和遵守村規民約,通過完善村規民約抵制高價彩禮、破除陳規陋習,普及科學理念和優秀文化,形成依法立約、以約治村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