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種植的600畝大田蔬菜和1150畝大棚蔬菜全部銷往廣東、四川等地,預計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解決了300余名貧困群眾就業,帶動了664戶貧困戶增收?!鄙钋锵菜阖S收賬,威寧自治縣烏江源種植養殖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陳昌軍喜上眉梢。烏江源合作聯社的蔬菜產業發展勢頭越來越好,得益于分散在幾個村子的合作社抱團發展,統一管理,統一種植,統一銷售,形成了規模,打開了市場。
烏江源合作聯社覆蓋了威寧自治縣爐山鎮新豐村、可界村,鹽倉鎮鹽倉社區、營洞村、可界村、松海村,陜橋街道高坪村等相鄰幾個村的萬余群眾。鹽倉鎮、爐山鎮和陜橋街道的交界處便是赫赫有名的烏江源頭。從石缸洞、花魚洞、黑魚洞汩汩流出的清泉,匯聚成可界河,奔流而成千里烏江。
“烏江源頭處處是山,除了可界河畔狹長的壩子,其余皆是坡地。這里的老百姓多年來靠種包谷洋芋為生,日子過得很艱苦?!标惒娬f。
陳昌軍是爐山鎮新豐村人,他和相鄰幾個村的鄧貴斌、陳龍爾、黃訓光、李建軍等人依靠跑運輸賺到了“第一桶金”。富起來后,他們都想為鄉親們找一條脫貧致富路子。
2016年,新豐村村民一致選舉陳昌軍擔任村主任,他多次外出學習考察后發現發展大棚蔬菜是一條不錯的路子,于是與其他幾人分析利弊:“我們的劣勢是山高坡陡土地破碎,但烏江源頭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質水資源生產出的優質蔬菜,一定具有市場競爭力。”
有了想法立即行動。2016年夏天,陳昌軍和陳龍爾合伙成立了新秀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投資300余萬元在新豐村的坡地上建起了446棟大棚。鄧貴斌賣掉大車,成立同金田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投資300余萬元在可界村建起了315棟大棚。為了帶領群眾致富,他們動員貧困戶以土地或貸特惠貸入股,陳昌軍的合作社入股了28戶,鄧貴斌的合作社入股了32戶。
看到陳昌軍們帶領鄉親們干得熱火朝天,不甘落后的黃訓光帶頭成立了爐山鎮平原種植專業合作社,管理經營恒大集團在新豐村援建的320棟大棚;李建軍帶頭成立了鹽倉鎮三村聯合種植專業合作社,管理經營恒大集團在鹽倉鎮可界村援建的284棟大棚。
“2017年經營下來,我們發現4個合作社各自為陣管理運營成本太高,種出的蔬菜品質參差不齊,且單打獨斗形不成規模,打不開市場?!标惒娕c鄧貴斌、陳龍爾、黃訓光、李建軍商量,決定成立烏江源種植養殖專業合作聯社,陳昌軍任理事長,統一管理,統一種植,統一銷售。
“抱團發展后,我們種植的蔬菜有了一定規模,產品質量得到了保證,逐步打開了銷售市場。最忙的時候,每天有30多噸蔬菜銷售出去。”陳昌軍說,如今烏江源頭種植養殖合作聯社產業發展正在邁出堅實步伐,大田種植蘋果800畝,魔芋800畝,蔬菜600畝,種植大棚蔬菜1150畝。產業逐步覆蓋三鎮(街道)七村(居委會)的上萬名群眾。今年光務工費就發出去400余萬元。
群眾依托產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新豐村貧困戶陳正紅因右眼失明,視力不好,勞動不便,加上娃娃讀書,生活拮據。通過培訓掌握了種植管護技術后,合作社聘他當管理員,月工資3000元?!叭ツ晡夜夤べY就領了36000元,老婆打零工領了15000元左右,貸5萬元特惠貸入股分紅15000元,6畝土地入股分紅4800元。去年一年我們家的收入超過了7萬元。”甩掉貧困帽子的陳正紅笑著說:“今年肯定不會低于這個數?!?/p>
“下一步,我們打算發展鄉村旅游,走農旅結合的路子。到時候我們邀請遠方的客人到這里喝烏江源頭的山泉水,吃山泉水澆灌的蔬菜,品山泉水泡制的香爐山茶。”抱團發展讓陳昌軍帶領烏江源的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底氣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