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盤州市普田鄉小畢舍山野間的刺梨長勢喜人。村民伍忠林看著掛滿了枝頭的刺梨果,仿佛看到了今年的好收成。
變身“搖錢樹”的“山野果”也曾一度讓伍忠林又愛又恨。2017年,小畢舍村的刺梨迎來首次掛果,600余畝土地產出50噸刺梨,賣了19.5萬元。
然而, 伍忠林卻怎么也笑不出來。伍忠林家里的6畝土地都種了刺梨,但他不聽村干部們的勸阻,偷偷在其中的4畝地里套種了玉米。
沒有想到,玉米花粉沾染到刺梨上,導致果子變黑,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伍忠林第二年加入了“小畢舍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伍忠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村里刺梨種植合作社入股6畝土地,每天還在合作社里務工,每年的土地流轉費、務工費以及分紅,算下來一年收入有四五萬元。
在六盤水,像伍忠林這樣靠著產業結構調整、土地增值富裕起來的,還有很多。六盤水做足刺梨產業這篇文章,以往大山里不起眼的野果,承擔起在脫貧攻堅、產業轉型、生態建設等領域的多重職能,實現了“山野果”變“金寶貝”的逆襲。
如今,刺梨遍布涼都大地,已成為生態治理的“生態樹”、旅游發展的“景觀樹”、村民致富的“搖錢樹”。2018年六盤水市刺梨總產值達4.13億元,帶動農戶15.82萬戶、53.73萬人增收,其中貧困戶2.56萬戶,貧困人口10.49萬人。
如今,六盤水的刺梨、獼猴桃和茶葉等山地特色種植業都取得了新突破,走出了一條差異化和特色化的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