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動于鄉親的淳樸,感動于鄉親的真情,感動于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同樣也感動于我的蛻變,這兩年快樂且充實。——淹五寨村第一書記張勇
肯堅守:“城頭人”也能當“村書記”
“記得到村的第一次黨員大會,大家似乎對我這位‘外地書記’并不‘感冒’,他們打心底認為,我這位來‘度假’的書記在這里呆不長”張勇回憶道。
感受到村民的不歡迎,他仿佛被潑了一盆冷水,但是鋼鐵亦可融化,人心為何不能?只要付出真情便可打動他們,作為鞍鋼人,他信心十足。之后他花了將近三個星期的時間,把父老鄉親家都走了一遍,這也算和大家有了一面之緣。在往后的日子里,到鄉親家“侃大山”已成為他的固定日程,看到鄉親們的臉上少了冷漠,多了些和藹,他倍感親切。逐漸熟絡之后,他便從鄉親們口中曉得了淹五寨村貧窮落后的原因,那就是發展帶動力不強。
如何把這股力量擰成一股繩呢?他想到要用大家熟悉的方式,慢慢的影響他們,讓他們肯講肯說肯提意見。他開始在黨員大會上組織老黨員講黨史、話初心、談發展。記得在1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的時候,他組織全體黨員上山,剛剛路過產業地,黨員們看到荒廢的良田,終于忍不住開了“金口”,就在路邊討論如何把荒田用起來,產業搞起來,從那時他逐漸認識到淹五寨村的發展引擎已經開始被激活。
敢去闖:“冶煉工”也能當“莊稼漢”
不懂土地,就接不了地氣;不談點種瓜種豆的生活小事,就聚不了人氣,更何況淹五寨村還有640畝的田地,因為無法灌溉已經荒廢了多年。他雖然有著豐富的“煉鋼”經驗,但說到種莊稼,他還是個“門外漢”。
不懂就學,鞍鋼人“勇攀高峰”的精神時刻激勵著他。他給自己制定了“農技提升計劃”,白天挽起褲腳,扛起鋤頭到田間地頭和鄉親們一起干活,邊干邊學,一天下來不是腰酸就是背痛,晚上關起房門,打開電腦學習種養殖知識,在產業革命“八要素”的春風吹來之際,他的種地技術已有小成,自己在荒地里建設起了全村第一個小菜園,誰家都可以來采摘。被他的決心所感染,攀鋼集團國貿公司協調資金195萬元為村里面解決了困擾多年的農田引水灌溉問題,之后他便帶領村干部大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采取合作社主導、群眾參與、集體經營的方式,烤煙、辣椒、高粱、魔芋等產業紛紛搞了起來,現在已經有近2000畝,同時還發展起了規模達到7000余只林下養雞,直接帶動老百姓實現務工、分紅等收入80余萬元。張勇說:“今年我們公司正在計劃投資945萬元,幫助淹五寨村新建年出欄生豬上萬頭的養豬場,預計年底完成施工,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增加100余萬元的村集體收入。”
看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大家激情高漲,今年他又帶領村里5名致富帶頭人遠赴遼寧考察稻田經濟,在淹五寨村發展了50畝試驗田,同步實施螃蟹養殖,還邀請遼寧的養殖戶提供稻種、蟹苗、技術等方面支持,讓鄉親們真正實現在家種田賺錢。
用真情:“川漢子”也能成“親老表”
在帶領鄉親賺得產業發展的第一桶金后,鄉親們對他的方式也發生了微妙變化,現在見到他都喊他“老表”。張勇說:“作為‘川漢子’,我內心其實非常喜歡這個稱呼,說明我跟他們的距離更近了”。
淹五寨村有個張老三,四十多歲,憑一個“懶”字在村里出了名,每天東游西逛,既不干活,也不想辦法掙錢,怎么讓他“動”起來?思前想后,他買了兩頭豬“請”張老三幫他養,免費提供飼料,還每個月給張老三200塊錢,并達成協議,如果張老三能把豬養到300斤,賣到的錢他們二八“分紅”,這讓張老三動心了,不但蓋起了豬圈,還跟四處打聽養豬技巧。今年疫情防控期間,他們果斷賣出,張老三凈賺5200塊錢。最近張老三主動和他說要擴大生產,現在的張老三,已經不再是“懶漢”了。
在他的民情日記本里,記滿了老鄉們的點點滴滴,其中就有5戶特殊戶,因無勞動力和長期生病導致生活困難,于是他幫助鄉親們申請了2萬元的救助資金,又協調了愛心團隊上門扶助。期間,有不少同事主動聯系支援他,于是他將村里面10位品學兼優但是生活困難的大學生的事情告訴同事,集團公司的10位同事答應自愿出資,一對一資助直至學業完成。
張勇說:“現在,主動邀請我到家做客的鄉親越來越多,向我吐露心聲的也越來越多,我感覺自己已經成為了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兩年的駐村生活,我從“鋼鐵俠”變成了鄉村們的‘老表書記’,我感到很欣慰、很值得,更加堅定了我用心用情駐好村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