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家壩村位于湖北、陜西交界的竹山縣大廟鄉,該村由原梭子溝村、魯家壩村合并而成,國土面積 14平方公里,全村367戶、1204人,貧困戶227戶、595人,耕地面積1745畝,林地面積 14357畝。在精準脫貧政策的帶動下,該村以扶貧合作社為依托,致力于產業發展,通過不斷努力,目前已實現整村脫貧,鄉親們的“錢袋子”也一天天的鼓了起來。
因魯家壩村偏遠閉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經濟一直占據著村子經濟社會發展的“半壁江山”。淳樸的鄉親們雖然勤勞質樸,但發展思路和市場經濟社會存在較大差距。精準脫貧工作開始后,居高不下的貧困發生率和貧窮落后的面貌一直是工作隊的傷痛,如何搶抓精準脫貧契機,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是擺在駐村工作隊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務。工作隊決定從轉變思想觀念開始,通過組織村民代表到陜西、河南等地進行考察、召開黨員群眾會等方式讓鄉親們了解外部信息,明確了發展思路,即充分利用本地優勢資源,通過產業發展帶動鄉親脫貧致富。
產業發展沒有領頭雁可不行,領頭雁不是本地人也念不好經。鑒于此,2016年初,村委會向外出創業成功人士發出了回村創業的倡議,以故土鄉情為紐帶,通過感情聯絡、政策講解、市場分析等多種方式招賢納士,經過多方努力,本村“礦老板”陳孝勤終于被感動,他帶著500萬元的資金和鄉親們的殷殷期盼回到了村里。
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陳孝勤決定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對本地高山土豆進行深加工,逐步提升本地農產品附加值。說干就干,成立合作社、征地建廠、購置機器、流轉土地等迅速完成,為確保產品質量,陳孝勤在本地采購了20萬元的土豆種子免費發放給農戶,并簽訂了土豆收購協議,當年加工粉絲10000斤在本地商超順利上架,由于產品質量過硬,受到了本地客戶的廣泛好評。經過平穩過渡,時間很快來到了2018年,為盡最大努力讓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陳孝勤決定放手一搏,他把手頭資金全部投資,注冊了鄰陜扶貧車間,新建了凍庫、更新了機器設備、注冊了商標,在加工粉絲的同時,逐步豐富產品類別,誰曾想到因產品產量的驟增,銷售一時成了難題,扶貧車間也面臨著嚴重的危機。鄉村兩級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通過黨政主要領導直播帶貨、“832”平臺推介、湖北特色館推廣、學習強國代言等方式逐步拓展了銷售渠道,僅湖北省衛健委就一次性上門采購農副產品40萬元,產品銷路得到全面打開。
如今,鄉親們的思想得到全面解放,200余貧困戶以鄰陜扶貧車間為依托,充分發揮傳統農業優勢,壯大了產業發展規模,形成了人人有技術、戶戶有產業的良好局面。扶貧車間也建成10萬棒的香菇產業基地、500畝的農產品原材料基地、日產量800斤的食用油作坊,形成了以土豆、油菜籽深加工為主,香菇、木耳、醬豆、梅干菜、山竹筍為輔的多元產業發展龍頭企業,通過線上、線下兩種銷售渠道讓過去鮮有人問津的土特產遠銷全國10余省市自治區,2020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230萬元,鄉親們也從產業發展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錢袋子業一天一天的鼓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