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漢江路街道梁家溝村,近期一塊被村民占用了十幾年的集體用地被重新調整,用于打造村集體“小水果”采摘園。之前,這塊地街村兩級都想收回,但因為工作難做擱置至今。
今年5月,梁家溝村通過“家門口的議事會”制度,把這件事拿出來下放到片區小組議事會,由群眾公開討論,占地的村民和利益相關方代表悉數參加,街道駐村工作隊、街道綜合執法隊、司法所、村“兩委”列席。理說通了,氣也就順了,占地村民主動騰退了私自占用的集體土地,并支付了租金,群眾拍手稱贊。
梁家溝村召開“家門口的議事會”商議環境整治“門前三包”評比辦法
長期以來,村民不理解不配合村里中心工作的事時有發生,諸如“人家那么占地,我憑啥不能占?”等想法,更是加大了基層工作的難度。原來單一的村級議事會存在利益代表不充分、組織議事難度大等弊端,“議什么?誰來議?在哪兒議?結果如何落地?”等問題有待破解。今年,張灣區創新建立“家門口的議事會”,下沉議事協商平臺,確定了“一體三類再教育”的議事協商制度,即明確議事主體、明確議事三大類型、對黨員和村民代表進行再教育和引導。按照所涉及的事項(議題),分別劃分為“戶間或個體”“片區或小組”以及“村級”三類,農戶間的小糾紛,由黨員群眾代表參與調解,通過自主評理,促成雙方和解;牽涉到片區、小組集體利益或者重大事項,由黨員中心戶長召集村民召開場院會進行議事協商;涉及村集體重大事項,先下放片區小組討論,形成初步意見后,再提交村級議事會討論。“家門口的議事會”讓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變“管群眾”為“群眾管”,把基層黨組織的主張轉化成黨員群眾的共識。
“家門口的議事會”已經成為化解矛盾、促和諧發展的有效手段。方灘鄉喻家灣村的一條道路拓寬改造工程,不少沿路農戶認為補償款少而反對。村里把議事協商會開到群眾門上,70多歲的老黨員喻凡昌作為鄉賢代表參會,幫著村里進行思想疏導,“你說我說大家說,認識漸漸統一起來了。”這件事解決后,村上又將環境整治列為重點議題,讓群眾一起議、一起干。
為保證協商議事成效,張灣區還建立了“一事一檔”制度,利用村務公開欄和新媒體對協商事項和協商結果進行全程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對協商結果持續動態跟蹤,實行掛牌銷號制度。同時,動員機關下沉黨員廣泛參與,以“議事會”為窗口,了解百姓意愿,解決困擾基層發展頑疾。截至目前,全區共開展“家門口的議事會”527次。黃龍鎮老街巷改造,漢江路拆遷安置、柏林鎮老舊小區改造……一大批群眾關注、社會關切的問題得以解決。